《明史》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六十



千斤,名通,河南西華人。縣門石狻猊重千斤,通只手舉之,因以為號。正統中,流民聚荊、襄間,通竄入為妖言,潛謀倡亂。石龍者,號石和尚,聚眾剽掠。通與共起兵,偽稱漢王,建元德勝,流民從者四萬人。圭等至南漳,賊迎戰,敗之,乘勝逼其巢。通奔壽陽,謀走陝西。圭遣兵扼其道,通乃退保大市,與苗龍合。官軍又破之雁坪,斬通子聰及其黨苗虎等。賊退保後岩山,據險下木石如雨。諸軍四面攻,圭往來督戰,士皆蟻附登。賊大敗。擒通及其眾三千五百餘人,獲賊子女萬一千有奇,焚其廬舍,夷險阻而還。石龍與其黨劉長子等逸去,轉掠四川,連陷巫山、大昌。圭等分兵蹙之,長子縛龍以降,余寇悉平。錄功,加圭太子少保,增俸一級。遭父憂,葬畢,視事。

三年改兵部尚書,兼督十二團營。六年,阿羅出等駐牧河套,陝西數被寇。圭言鎮巡官偷肆宜治。延綏巡撫王銳、鎮守太監秦剛、總兵官房能俱獲罪去。圭乃議大舉搜河套,發京兵及他鎮兵十萬屯延綏。而以輸餉責河南、山西、陝西民,不給,則預征明年賦。於是內地騷然。而前後所遣三大將朱永、趙輔、劉聚,皆畏怯不任戰,卒以無功。十年卒官,年五十六。贈少傅,謚恭敏。

圭性簡重,公退即閉閣臥,請謁皆不得通。在貴州時,有憤中官虐而欲刺之者,誤入圭所。圭擁衾問之,其人驚曰:“乃吾公耶?”即自刎,不殊,仆於地。圭呼燭起視,傅以善藥,遣之。人服其量。

次子鉞,字秉德。進士及第,授編修。累官太子少保,禮部尚書。習典故,以詞翰稱。卒,贈太子太保,諡文裕。

張瓚,字宗器,孝感人。正統十三年進士。授工部主事,遷郎中,歷知太原、寧波二府,有善政。

成化初,市舶中官福住貪恣,瓚禁戢其下。住誣瓚於朝,瓚遂列住罪。住被責,其黨多抵法。大臣會薦,遷廣東參政,轉浙江左布政使。

十年冬,以右副都御史巡撫四川。播州致仕宣慰楊輝言,所屬夭壩乾、灣溪諸寨及重安長官司為生苗竊據,請王師進討。詔瓚諭還侵地,不服則征之。瓚率兵討定,請設安寧宣撫司,即授輝子友為宣撫以鎮。詔可,賜敕獎勞。以母老乞歸,母已卒。

會松、茂番寇邊,詔起復視事。先是,僉事林璧言:“松茂曩為大鎮。都御史寇深、侍郎羅綺嘗假便宜,專制其地,故有功。今惟設兩參將,以副使居中調度。事權輕,臨敵稟令制府,千里請戰,謀泄機緩,未有能獲利者。宜別置重臣彈壓,或即命瓚兼領,專其責成。”十二年七月命瓚兼督松茂、安綿、建昌軍務。瓚至軍,審度形勢,改大壩舊設副使於安綿,而令副總兵堯彧軍松潘,參將孫暠軍威、疊,為夾攻計。乘間修河西舊路,作浮梁,治月城。避偏橋棧道,軍獲安行,轉餉無阻。十四年六月攻白草壩、西坡、禪定數大寨,斬獲亡算。徇茂州、疊溪,所過降附。抵曲山三寨,攻破之,再討平白草壩余寇。先後破滅五十二寨,賊魁撒哈等皆殲。他一百五寨悉獻馬納款,諸番盡平。留兵戍要害,增置墩堡,乃班師。帝嘉其功,征拜戶部左侍郎,辭歸終制。

十五年起左副都御史,總督漕運,兼巡撫江北諸府。十八年,歲大祲,疏請振濟。發銀五萬兩,復敕瓚移淮安倉糧分振,而瓚已卒。

瓚功名著西蜀。其後撫蜀者如謝士元輩,雖有名,不及瓚。惟夭壩乾之役,或言楊輝溺愛庶長子友,欲官之,詐言生苗為亂,瓚信而興師,其功不無矯飾雲。

謝士元,字仲仁,長樂人。景泰五年進士。授戶部主事。督通州倉,陳四弊,屢與監倉宦官忤。天順七年擢建昌知府。地多盜,為軍將所庇。士元以他事持軍將,奸發輒得。民懷券訟田宅,士元叱曰:“偽也,券今式,而所訟乃二十年事。”民驚服,訟為衰止。考滿,進從三品俸,治府事如故,以憂去。

服闋,起知廣信。永豐有銀礦,處州民盜發之,聚數千人。將士憚其驍彍,不敢剿。士元勒兵趨之,賊遮刺士元,傷左股。裹創力戰,獲其魁,塞礦穴而還。入覲,改永平。遭喪不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