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卷三十六 志第十二



歷應一十零萬四一八九。(置中積,加辛巳歷應一十一萬九六三九,得三億七千六百三十一萬九四一四,滿金星曆率去之。)

周率五百八十三萬九零二六。

歷率三百六十五萬二五七五。

度率一萬。

伏見一十度半

段目 段日 平度 限度 初行率

合伏 三十九日 四十九度五零 四十七度六四 一度二七五

夕疾初 五十二日 六十五度五零 六十三度零四 一度二七五

夕疾末 四十九日 六十一度 五十八度七一 一度二五五

夕次疾初 四十二日 五十度二五 四十八度三六 一度二三五

夕次疾末 三十九日 四十二度五零 四十度九零 一度一六

夕遲初 三十三日 二十七度 二十五度九九 一度零二

夕初末 一十六日 四度二五 四度零九 六十二分

夕留 五日

夕退 一十日九五三一 三度六九八七 一度五九一三

夕退伏 六日 四度三五 一度六三 六十一分

合退伏 六日 四度三五 一度六三 八十二分

晨退 一十日九五三一 三度六九八七 一度五九一三 六十一分

晨留 五日

晨遲初 一十六日 四度二五 四度零九

晨遲末 三十三日 二十七度 二十五度九九 六十二分

晨次疾初 三十九日 四十二度五零 四十度九零 一度零二

晨次疾末 四十二日 五十度二五 四十八度三六 一度一六

晨疾初 四十九日 六十一度 五十八度七一 一度二三五

晨疾末 五十二日 六十五度五零 六十三度零四 一度二五五

晨伏 三十九日 四十九度五零 四十七度六四 一度二六五

水星

合應三十零萬三二一二。(置中積,加辛巳合應七十零萬零四三七,得三億七千六百九十零萬零二一二,滿水星周率去之。)

歷應二百零三萬九七一一。(置中積,加辛巳歷應二百零五萬五一六一,得三億七千八百二十五萬四九三六,滿水星曆率去之。)

周率一百一十五萬八七六。

歷率三百六十五萬二五七五。

度率一萬。

晨伏夕見一十六度半。

夕伏晨見一十九度。

段目 段日 平度 限度 初行率

合伏 一十七日七五 三十四度二五 二十九度零八 二度一五五八

夕疾 一十五日 二十一度三八 一十八度一六 一度七零三四

夕遲 一十二日 一十度一二 八度五九 一度一四七二

夕留 二日

夕退伏 一十一日一八八 七度八一二 二度一零八

合退伏 一十一日一八八 七度八一二 二度一零八 一度零三四六

晨留 二日

晨遲 一十二日 一十度一二 八度五九

晨疾 一十五日 二十一度三八 一十八度一六 一度一四七二

晨伏 一十七日七五 三十四度二五 二十九度零八 一度七零三四

推五星前後合 置中積,加合應,滿周率去之,余為前合。再置周率,以前合減之,於為後合。如滿歲周去之,即其年無後合分。

推五星中積日中星度 置各星後合,既為合伏下中積中星。(命為日,曰中積。命為度,曰中星。)累加段日,為各段中積。(皆滿歲周去之。)以各段下平度,累加各段下平度,(滿歲周去。)退則減之,(不及減,加歲周減之。)次復累加之,為各段中星。

推五星盈縮歷 置中積,加歷應及生合,滿歷率去之,余以度率而一為度。在歷中已下為盈,已上減去歷中為縮。置各星合伏下盈縮歷,以段下限度累加之之滿歷中去之,盈交縮,縮交盈,即各段盈縮歷。

推五星盈縮差 置各段盈縮歷,以歷策除之為策數,不盡,為策余。以其下損益分見立成。乘之,以歷策而一,所得益加損減其盈縮積分,即盈縮差。金星倍之,水星三之。

推定積日 置各段中積,以其段盈縮差盈加縮減之,即得。(滿歲周去之,如中積不及減者,加歲周減之。)本段原無差者,借前段差加之,則金水二星,亦只用所得盈縮差,不用三之倍之。

推加時定日 置定積日,以歲前天正冬至分加之,滿紀法去之,余命甲子算外,即為定日。(視定積日會滿歲周去者,用本年冬至,會加歲周減者,用歲前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