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卷五十一 志第二十七



時享

洪武元年,定宗廟之祭,每歲四孟及歲除,凡五享。學士陶安等言:“古者四時之祭,三祭皆合享於祖廟,惟春祭於各廟。自漢而下,廟皆同堂異室,則四時皆合祭。今宜仿近制,合祭於第一廟,庶適禮之中,無煩瀆也。”太祖命孟春特祭於各廟,三時及歲除則祫佩祭於德祖廟。二年,定時享之制,春以清明,夏以端午,秋以中元,冬以冬至。歲除如舊。三年,禮部尚書崔亮言:“孟月者,四時之首。因時變,致孝思,故備三牲黍稷品物以祭。至仲季之月,不過薦新而已。既行郊祀,則廟享難舉,宜改從舊制。其清明等節,各備時物以薦。”從之。九年,新建太廟。凡時享,正殿中設德祖帝後神座,南向。左懿祖,右熙祖,東西向。仁祖次懿祖。凡神座俱不奉神主,止設衣冠。禮畢,藏之。孟春擇上旬日,三孟用朔日,及歲除皆合享。自是五享皆罷特祭,而行合配之禮。二十一年,定時享儀。更前制,迎神四拜,飲福四拜,禮畢四拜。二十五年,定時享。若國有喪事,樂備而不作。

正統三年正月,享太廟。禮部言,故事,先三日,太常寺奏祭祀,御正殿受奏。是日,宣宗皇帝忌辰,例不鳴鐘鼓,第視事西角門。帝以祭祀重事,仍宜升殿,餘悉遵永樂間例行之。天順六年,閣臣以皇太后喪,請改孟冬時享於除服後。從之。成化四年,禮部以慈懿太后喪,請改孟秋享廟於初七日。不從。

嘉靖十一年,大學士張孚敬等言:“太廟祭祀,但設衣冠。皇上改行出主,誠合古禮。但遍詣群廟,躬自啟納,不免過勞。今請太祖神主,躬自安設。群廟帝後神主,則以命內外捧主諸臣。”帝從其請。十七年,定享祫禮,凡立春特享,親祭太祖,遣大臣八人分獻諸帝,內臣八人分獻諸後。立夏時祫,各出主於太廟。太祖南向,成祖西向,序七宗之上,仁、宣、英、憲、孝、睿、武宗東西相向。秋冬時祫,如夏禮。二十四年,新廟成,復定享祫止設衣冠,不出主。隆慶元年,孟夏時享,以世宗几筵未撤,遵正德元年例,先一日,帝常服祭告几筵,祗請諸廟享祀。其後,時享、祫祭在大祥內者,皆如之。

薦新

洪武元年,定太廟月朔薦新儀物:正月,韭、薺、生菜、雞子、鴨子。二月,水芹、蔞蒿、台菜、子鵝。三月,茶、筍、鯉魚、鮆魚。四月,櫻桃、梅、杏、鰣魚、雉。五月,新麥、王瓜、桃、李、來禽、嫩雞。六月,西瓜、甜瓜、蓮子、冬瓜。七月,菱、梨、紅棗、蒲萄。八月,芡、新米、藕、茭白、姜、鱖魚。九月,小紅豆、栗、柿、橙、蟹、鯿魚。十月,木瓜、柑、橘、蘆菔、兔、雁。十一月,蕎麥、甘蔗、天鵝、鶿〈老鳥〉、鹿。十二月,芥菜、菠菜、白魚、鯽魚。其禮皆天子躬行。未幾,以屬太常。二年詔,凡時物,太常先薦宗廟,然後進御。三年,定朔日薦新,各廟共羊一、豕一、籩豆八、簠簋登鉶各二、酒尊三,及常饌鵝羹飯。太常卿及與祭官法服行禮。望祭,止常饌鵝羹飯,常服行禮。又有獻新之儀,凡四方別進新物,在月薦外者,太常卿與內使監官常服獻於太廟。不行禮。其後朔望祭祀,及薦新、獻新,俱於奉先殿。

加上諡號

洪武元年,追尊四廟諡號,冊寶皆用玉。冊簡長尺二寸,廣一寸二分,厚五分,簡數從文之多寡。聯以金繩,藉以錦褥,覆以紅羅泥金夾帕,冊匣朱漆鏤金,龍鳳文。其寶篆文,廣四寸九分,厚一寸二分,金盤龍紐,系以錦綬,裹以紅錦,加帕納於盝,盝裝以金。德祖冊文曰:“孝玄孫嗣皇帝臣某,再拜稽首上言:臣聞尊敬先世,人之至情,祖父有天下,傳之子孫,子孫有天下,追尊祖父,此古今通義也。臣遇天下兵起,躬披甲冑,調度師旅,戡定四方,以安人民,土地日廣。皆承祖宗之庇。臣庶推臣為皇帝,而先世考妣未有稱號。謹上皇高祖考府君尊號曰玄皇帝,廟號德祖。伏惟英爽。鑒此孝思。”其寶文曰“德祖玄皇帝之寶”。玄皇后、懿祖以下,帝後冊寶並同。建文時,追尊謚冊之典,以革除無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