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演義》第八十回 審張差宮中析疑案 任楊鎬塞外覆全軍


其時遼東海濱,共分四部,一名滿洲部,努爾哈赤實興於此。一名長白山部,一名東海部,一名扈倫部。扈倫部又分為四,首葉赫,次哈達,次輝發,次烏拉。葉赫最強,明廷亦隨時羈縻,倚為禁止,稱作海西衛。葉赫主聞努爾哈赤崛興滿洲,料他具有大志,意欲趁早翦除,遂糾合哈達、輝發、烏拉三部,並及長白山下的珠舍哩、納殷二部,又去聯絡蒙古的科爾沁、錫伯、卦勒察三部,共得三萬餘人,來攻滿洲。哪知努爾哈赤厲害得很,一場戰爭,被他殺得七零八落,大敗虧輸。各部陸續降順努爾哈赤,只葉赫靠著明朝,始終不服。明廷屢發兵幫助,且遣使責備努爾哈赤。努爾哈赤心甚不平,就背了明朝,自做滿洲皇帝,築殿立廟,創設八旗制度,屏去萬曆正朔,獨稱天命元年。作者雖著有《清史演義》詳述無遺,然此處亦不能盡行略過,故挈綱如上。過了二載,努爾哈赤竟決計攻明,書七大恨告天,詳見《清史演義》。集兵二萬,直趨撫順。降守將李永芳,擊死援將張承蔭、頗廷相、蒲世芳等人,遼東大震。
大學士方從哲,保薦了一個人材,稱他熟悉邊情,可任遼事。看官道是何人?便是前征朝鮮,諱敗為勝的楊鎬。楊鎬姓名上,加了八字頭銜,已見保舉非人。神宗遂起鎬為兵部尚書,賜他尚方寶劍,往任遼東經略。鎬到了遼東,滿洲兵已克清河堡,守將鄒儲賢、張旆戰死,副將陳大道、高鉉逃回。鎬請出尚方劍,將兩逃將斬首示眾,新硎立試,威風可知。隨即四處傳檄,令遠近將士,趕緊援遼,自己恰按兵不動。次年新春,蚩尤旗出現天空,光芒閃閃,長可竟天。都下人士,料有兵禍。偏大學士方從哲,與兵部尚書黃嘉言等,迭發紅旗,催鎬進兵。鎬不得已統兵出塞,幸四處已到了許多兵馬,葉赫、朝鮮也各來了二萬人。當下派作四路,分頭前進。中路分左右兩翼,左翼兵委山海關總兵杜松統帶,從渾河出撫順關,右翼兵委遼東總兵李如柏統帶,從清河出鴉鶻關,開原總兵馬林,與葉赫兵合,從開原出三岔口,稱左翼北路軍,遼陽總兵劉綎,與朝鮮兵合,從遼陽出寬甸口,稱右翼南路軍。四路兵共二十多萬,鎬卻虛張聲勢,號稱四十七萬,明是外強中乾。約於季春初吉,至滿洲境內東邊二道關會齊,進攻赫圖阿拉城。努爾哈赤亦傾國而來,湊足十萬雄師,抵敵明軍。楊鎬徐徐東進,每日間四遣偵騎,探聽各路訊息,忽有流星馬報到,杜總兵至吉林崖,被滿洲伏兵夾擊,中箭身亡,全軍盡覆了。鎬大驚道:“有這等事么?”未幾,又有敗報到來,馬總兵至三岔口,被滿洲兵乘高奮擊,大敗而回。僉事潘宗顏陣歿了。鎬越加惶懼,連坐立都是不安,暗想兩路敗亡,余兩路亦靠他不住,不如令他回軍為是。遲了。遂即發檄止劉、李兩軍。哪知李如柏最是沒用,甫抵虎欄關,聞山上有吹角聲,疑是滿洲兵殺來,不待檄到,已先逃歸。獨有大刀劉綎,深入三百里,連破三寨,直趨棟鄂路,被滿洲世子代善,改作漢裝,混充杜松軍士,搗亂綎軍。綎不知杜軍已覆,遂中他詭計,一時措手不及,竟死敵手。前二路用虛寫,後二路用明寫,筆法矯變,惟證以《清史演義》,覺得此處尚是略敘。葉赫兵傷亡大半,朝鮮兵多降滿洲,馬林奔還開原,又由滿洲兵殺到,出城戰歿,弄得楊鎬走投無路,只好沒命的跑回山海關。小子有詩嘆道:
不才何事令專征,二十萬軍一旦傾。
從此遼東無靜日,庸臣誤國罪非輕。
楊鎬到此,勢不能詭報勝仗,只好實陳敗狀。畢竟明廷如何下旨,且至下回再詳。

張差一案,是否由鄭貴妃暗遣,明史上未曾證實,例難臆斷。惟鄭貴妃之覬圖奪嫡,確有此情。內監龐、劉等,遂隱承意旨,欲假張差之一擊,以快私意,以徼大功,然則謂非釁自貴妃,不可得也。神宗始終惑於女盅,故疑案疊出,不願深究,陽博寬大之名,陰濟帷房之寵,彼王之寀、何士晉、陸大受輩,得毋太好事乎?然內變尚可曲全,外患不堪大誤,楊鎬以偽報獲譴,乃猶聽方從哲之奏請,無端起用,欲以敵銳氣方張之滿洲太祖,幾何而不覆沒耶?明清興亡,關此一舉,作者雖已有《清史演義》,格外詳敘,而此處亦不肯略過,書法謹嚴,於此可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