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漢演義》第四十七回 兩重喜竇後逢兄弟 一紙書文帝服蠻夷

  第四十七回 兩重喜竇後逢兄弟 一紙書文帝服蠻夷
卻說文帝聞母后到來,便率領文武百官,出郊恭迎。佇候片時,見薄太后駕到,一齊跪伏,就是文帝亦向母下拜。薄太后安坐輿中,笑容可掬,但令車騎將軍薄昭,傳諭免禮。薄昭早已下馬,遵諭宣示,於是文帝起立,百官皆起,先導後擁,奉輦入都,直至長樂宮中,由文帝扶母下輿。登御正殿,又與百官北面謁賀,禮畢始散。這位薄太后的履歷,小子早已敘過,毋庸贅述。見前文中。惟薄氏一索得男,生了這位文帝,不但母以子貴,而且文帝竭盡孝思,在代郡時,曾因母病久延,親自侍奉,日夜不怠,飲食湯藥,必先嘗後進,薄氏因此得痊,所以賢孝著聞,終陟帝位。一位失寵的母妃,居然尊為皇太后,適應了許負所言,可見得苦盡甘回,凡事都有定數,毋庸強求呢。諷勸世人不少。
說也奇怪,薄太后的遭際,原是出諸意外,還有文帝的繼室竇氏,也是反禍為福,無意中得著奇緣。隨筆遞入。竇氏系趙地觀津人,早喪父母,只有兄弟二人,兄名建,字長君,弟名廣國,字少君。少君甚幼,長君亦尚年少,未善謀生,又值兵亂未平,人民離析,竇氏與兄弟二人,幾乎不能自存。巧值漢宮採選秀女,竇氏便去應選,得入宮中,侍奉呂后。既而呂后發放宮人,分賜諸王,每王五人,竇氏亦在行中。他因籍隸觀津,自願往趙,好與家鄉接近,當下請託主管太監,陳述己意。主管太監卻也應允,不意事後失記,竟將竇氏姓名,派入代國,及至竇氏得知,向他詰問,他方自知錯誤,但已奏明呂后,不能再改,只得好言勸慰,敷衍一番。竇氏灑了許多珠淚,自悲命薄,悵悵出都。同行尚有四女,途中雖不至寂寞,總覺得無限淒涼。那知到了代國,竟蒙代王特別賞識,選列嬪嬙,春風幾度,遞結珠胎。第一胎生下一女,取名為嫖,第二三胎均是男孩,長名啟,次名武。當時代王夫人,本有四男,啟與武乃是庶出,當然不及嫡室所生。竇氏卻也自安本分,敬事王妃,並囑二子聽命四兄,所以代王嘉她知禮,格外寵愛。會值代王妃得病身亡,後宮雖尚有數人,總要算竇氏為領袖,隱隱有繼妃的希望,不過尚未曾正名。至代王入都為帝,前王妃所出四男,接連夭逝,於是竇氏二子,也得頭角嶄露,突出冠時。有福人自會湊機,不必預先擺布。
文帝元年孟春之月,丞相以下諸官吏,聯名上書,請豫立太子。文帝又再三謙讓,謂他日應推選賢王,不宜私建子嗣。群臣又上書固請,略言三代以來,立嗣必子,今皇子啟位次居長,敦厚慈仁,允宜立為太子,上承宗廟,下副人心。文帝乃準如所請,冊立東宮,即以皇子啟為太子。太子既定,群臣復請立皇后。看官試想!太子啟既為竇氏所生,竇氏應該為後,尚何疑義?不過群臣未曾指名,讓與文帝乾綱獨斷,文帝也因上有太后,須要稟承母命,才見孝思。當由薄太后下一明諭,飭立太子母竇氏為皇后,竇氏遂得為文帝繼室,正位中宮,這叫做意外奇逢,不期自至。若使當年主管太監,不忘所託,最好是做了一個妾媵,怎能平空一躍,升做國母呢?彼時幽共二王,內有悍婦,若竇氏做他姬妾,恐怕還要枉死,何止不能為國母呢!
竇氏既得為後,長女嫖受封館陶公主,次子武亦受封為淮陽王。就是竇後的父母,也由薄太后推類賜恩,並沐榮封。原來薄太后父母,並皆早歿,父葬會稽,母葬櫟陽,自從文帝即位,追尊薄父為靈文侯,就會稽郡置園邑三百家,奉守祠冢。薄母為靈文夫人,亦就櫟陽北添置園邑,如靈文侯園儀。薄太后以自己父母,統叨封典,不能厚我薄彼,將竇後父母擱過不提。乃詔令有司,追尊竇後父為安成侯,母為安成夫人,就在清河郡觀津縣中,置園邑二百家,所有奉守祠冢的禮儀,如靈文園大略相同。惺惺惜惺惺。還有車騎將軍薄昭,系薄太后弟,時已得封為軹侯,因此竇後兄長君,也得蒙特旨,厚賜田宅,使他移居長安。竇後自然感念姑恩,泥首拜謝,待至長君奉旨到來,兄妹相見,當然憂喜交集,瑣敘離蹤。談到季弟少君,長君卻欷歔流涕,說是被人掠去,多年不得音問,生死未卜,竇後關情手足,也不禁涕泗滂沱,待至長君退出,遣人至清河郡中,囑令地方有司,訪覓少君,一時也無從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