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三十二



八年,上親覈諸大臣功績,諭:“銓先經吳達奏劾得叛將姜瓖賄,便當引去;乃隱忍居官,七年以來,無所建白:令致仕。李若琳憸險專擅,與銓朋比為奸,奪官,永不敘用。”銓既罷,代以陳名夏,坐事奪官;代以陳之遴,亦不久罷。上復召銓還,諭曰:“國家用人,使功不如使過。銓素有才學,博洽諳練,朕特召用,以觀自新。”銓至,召見,又與承疇、文程等同夕對論翰林官賢否,上曰:“朕將親試之!”銓奏曰:“南人優於文而行不符,北人短於文而行或善。今取文行兼優者用之可也。”上頷之,仍授弘文院大學士。以議總兵任珍罪坐欺飾論絞,上命寬之。銓入謝,奏對失旨,諭誡之。

龔鼎孳為左都御史,復劾銓,上命指實。鼎孳言銓罪過頗多,惟以密勿票擬,非如諸曹有實可指,上切責鼎孳。十二年,居母喪,命入直如故。尋加少師兼太子太師。十三年,上以銓衰老,加太保致仕,仍令在左右備顧問,銓疏請回籍,許之。十六年,改設內閣,命以原銜兼中和殿大學士。康熙十一年,卒,諡文敏。鏇命削謚。

孫之獬,山東淄川人。明天啟進士,授檢討,遷侍讀。以爭毀三朝要典入逆案,削籍。順治元年,侍郎王鰲永招撫山東。土寇攻淄川,之獬斥家財守城。山東巡撫方大猷上其事,召詣京師,授禮部侍郎。二年,師克九江,之獬奏請往任招撫,從之,加兵部尚書銜以行。三年,召還。總兵金聲桓劾之獬擅加副將高進庫、劉一鵬總兵銜,市恩構釁;之獬議撫諸將懷觀望,不力攻贛州。之獬疏辨,下兵部議,奪之獬官。四年,土寇復攻淄川,之獬佐城守,城破,死之,諸孫從死者七人,下吏部議恤。侍郎陳名夏、金之俊議復之獬官,予恤;馬光輝及啟心郎寧古里議之獬已削籍,不當予恤。兩議上,命用光輝議。

李若琳,山東新城人。明天啟進士,授檢討。順治元年,起原官,累遷少詹事,兼國子監祭酒。詹事府裁,改翰林院侍讀學士,兼祭酒如故。二年,請更定孔子神牌,復元制曰大成至聖文宣王,下禮部議,定稱大成至聖先師。再遷禮部侍郎。五年,進尚書。六年,加太子太保。既罷歸,未幾卒。

陳名夏,字百史,江南溧陽人。明崇禎進士,官修撰,兼戶、兵二科都給事中。降李自成。福王時,入從賊案。順治二年,詣大名降。以保定巡撫王文奎薦,復原官。入謁睿親王,請正大位。王曰:“本朝自有家法,非爾所知也。”鏇超擢吏部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師定江南,九卿科道議南京設官。名夏言:“國家定鼎神京,居北制南。不當如前朝稱都會,設官如諸行省。”疏入稱旨。三年,居父喪,命奪情任事,請終制,賜白金五百,暫假歸葬,仍給俸贍其孥在京者。五年,初設六部漢尚書,授名夏吏部尚書,加太子太保。八年,授弘文院大學士,進少保,兼太子太保。

名夏任吏部時,滿尚書譚泰阿睿親王,擅權,名夏附之亂政。睿親王薨,是夏,御史張煊劾名夏結黨行私,銓選不公,下王大臣會鞫,譚泰袒名夏,坐煊誣奏,論死。語詳煊傳。是時御史盛複選亦以劾名夏坐黜。迨秋,譚泰以罪誅,九年春,復命王大臣按煊所劾名夏罪狀,名夏辨甚力。及屢見詰難,詞窮,泣訴投誠有功,冀貸死。上曰:“此輾轉矯詐之小人也,罪實難逭!但朕已有旨,凡與譚泰事乾連者,皆赦勿問。若復罪名夏,是為不信。”因宥之,命奪官,仍給俸,發正黃旗,與閒散官隨朝,諭令自新。

十年,復授秘書院大學士。吏部尚書員缺,侍郎孫承澤請以名夏兼攝,上責承澤以侍郎舉大學士,非體。翌日,命名夏署吏部尚書。上時幸內院,恆諭諸臣:“滿、漢一體,毋互結黨與。”名夏或強辭以對,上戒之曰:“爾勿怙過,自貽伊戚。”諸大臣議總兵任珍罪,皆以珍擅殺,其孥怨望,宜傅重比。名夏與陳之遴、金之俊等異議,坐欺矇,論死,復寬之,但鐫秩C俸,任事如故。

十一年,大學士寧完我劾之,略言:“名夏屢蒙赦宥,尚復包藏禍心。嘗謂臣曰:‘留髮復衣冠,天下即太平。’其情叵測。名夏子掖臣,居鄉暴惡,士民怨恨。移居江寧,占入官園宅,關通納賄,名夏明知故縱。名夏署吏部尚書,破格擢其私交趙延先,給事中郭一鶚疏及之,名夏欲加罪,以劉正宗不平而止。浙江道員史儒綱為名夏姻家,坐事奪官逮問,名夏必欲為之復官。給事中魏象樞與名夏姻家,有連坐事,應左遷,僅票C俸。護黨市恩,於此可見。臣等職掌票擬,一字輕重,關係公私;立簿注姓,以防推諉。名夏私自塗抹一百十四字。上命誥誡科道官結黨,名夏擅加抹改,其欺罔類是。請敕大臣鞫實,法斷施行。”疏下廷臣會鞫,名夏辨諸款皆虛,惟“留髮復衣冠”,實有其語。完我與正宗共證名夏諸罪狀皆實,讞成,論斬,上命改絞。掖臣逮治,杖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