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卷二百五十四 列傳四十一



十七年,穆占言郴州、桂陽新復,請敕舒恕移師駐守。舒恕疏言南韶為湖南、江西、廣東三省接壤,不可輕離。繼命進次梧州。十八年,即軍前授都察院左都御史。鏇與莽依圖共擊吳世琮,解南寧之圍。舒恕以病乞還肇慶,召還京。入對,上察其神色如故,無病狀,詔詰責,命羈候宗人府,下王大臣議,奪職。三十四年,起鑲黃旗滿洲副都統,再遷寧夏將軍,參贊撫遠大將軍費揚古軍務,討噶爾丹。三十五年,上親征,授揚威將軍,從費揚古出西路。上駐棟斯拉,召費揚古議軍事,以舒恕署大將軍。師有功,予拖沙喇哈番世職,擢正藍旗滿洲都統。以病乞休。卒。

勒貝,郭絡羅氏,滿洲正藍旗人,鄂羅塞臣子。初授侍衛,兼管牛錄事。累遷正藍旗滿洲都統。三桂亂未平,康熙十六年春,上以簡親王喇布出師江西久無功,參贊均不勝任,命勒貝及哈克三、舒庫往代之。既,命與江寧將軍額楚守韶州;又詔進次梧州,與弘烈攻鬱林及北流、興業、陸川、博白,軍益振,乘勝下南寧,克象州。十九年秋,莽依圖卒於軍。詔勒貝代為鎮南將軍,從賚塔定雲南。抵西隆,詗知三桂將何繼祖等屯安籠所石門坎,與瑪奇率前鋒奮攻,次第克三峰,奪隘口,復安籠所。繼祖等堅守黃草壩,列象陣以待,復與賚塔大敗之,直抵雲南城。吳世璠自殺,滇平。師還,道卒。

佛尼埒,科奇理氏,滿洲鑲紅旗人,世居瓦爾喀。父索爾和諾,少孤,兄瑚里納撫之成立,後為仇所害,索爾和諾手刃之,祭兄墓。崇德三年,來歸。從伐明,攻河間,戰死,授牛錄章京世職。

佛尼埒襲職。授西安駐防牛錄額真,進二等阿達哈哈番。康熙初,累擢西安副都統。十三年春,從將軍瓦爾喀道四川討吳三桂。入棧道,聞四川叛附三桂,譚弘據陽平關。從瓦爾喀自野狐嶺進兵,斬三千餘級。進朝天關,屢擊敗敵軍。總兵吳之茂以保寧叛,移師往討之,弗克,鑿壕塹與相持。之茂出劫略陽糧艘,截槐樹驛運道。我師餉不繼,還漢中。之茂要於中途,與總兵王懷忠擊之,敗走。

其冬,提督王輔臣叛,連陷平涼、秦州。十四年,擢西安將軍,加振武將軍銜。命與貝勒洞鄂進討輔臣將高鼎,以四千人屯關山河岸,偕穆占整師與戰,破其壘;逐北,又敗之渭河橋,進薄秦州。壘未定,賊乘我不備,開壁出戰。佛尼埒督軍遮擊,賊不敢犯。鏇攻克東西二關。賊數千掠仙逸關,佛尼埒慮斷餉道,分兵往援。賊逾山走,追躡之,殺其黨且盡,遂率師趨隴州。賊縱火焚山澤,佛尼埒曰:“是欲燒絕我輓運道也。若不增兵策應,軍食何賴焉?”因暫駐隴州。

時師攻秦州久未下,而四川及平涼諸寇挾萬餘人赴救,城寇與應者亦八千餘。佛尼埒亟還師與諸軍合,偕內大臣坤連敗賊眾,擒其將李國棟等,殪其眾三千餘。州城復,以次下禮縣、西和、清水、伏羌諸城。漢中運道阻,軍大飢。將軍席卜臣還西安,上命佛尼埒領兵開棧道,規漢中,緣塗擊賊,皆潰竄。十五年,之茂欲為輔臣援,再犯秦州。佛尼埒與護軍統領傑殷議繞賊後,絕其運道,復靜寧。大將軍圖海下平涼,之茂遁。又與傑殷乘夜追擊,及之牡丹園,遂克祁山堡。之茂僅以十餘騎走。

十六年,追論自保寧退還漢中諸罪,降世職為拜他喇布勒哈番,削振武將軍銜,仍署西安將軍。十七年,與吳丹等敗敵於牛頭山、於香泉,率師駐守寶雞,堅扼棧道諸隘。寇屢至,屢敗之。十八年,從大將軍圖海征興安,寇阻梁河關。佛尼埒領兵先驅,濟乾玉河,拔之。興安下。十九年,潼川降,並復鹽亭、中江、射洪諸縣。再敗寇豹子山,克瀘州。冬,吳世璠將胡國柱自敘州擾永寧,詔授建威將軍討之。二十年,克馬湖。世璠將宋國輔等以永寧降。國柱亦棄敘州遁,上命佛尼埒守之。尋命還鎮漢中。二十一年,卒。乾隆初,追謚恭靖。子托留,襲世職,官至黑龍江將軍。額倫特,別有傳。

坤,那木都魯氏,滿洲正黃旗人,先世居綏芬,隸瓦爾喀部。父伊訥克,太宗伐瓦爾喀,先眾降。坤事太宗,洊擢一等侍衛,兼管牛錄事。太宗伐明,圍松山。明總兵曹變蛟乘夜犯御營,迫正黃旗營門。諸侍衛及親軍等皆散列門左右,坤獨當門,力戰卻敵。上嘉其勇,賜號“巴圖魯”,賚白金四百,授一等甲喇章京世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