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演義》第五十三回 效尸諫宰相輕生 失重鎮將帥殉節


當下飛詳鎮海,裕謙接到詳文,邀浙江提督餘步雲,共議添兵事宜。步雲道:“浙江要口,第一重是定海,第二重是鎮海,鎮海比定海,尤為要緊。現在鎮海防兵,亦只數千,自顧不暇,還有什麼兵馬炮火,可以調遣?”王、葛兩總兵,亦有詳文到步雲處,步雲已戒他死守,毋望援兵。三總兵死了。裕謙道:“這么一個要緊海口,只有幾千兵馬!”餘步雲道:“上年恰不止此數,因朝旨屢促裁兵,所以減去三分之一,現在只四千名營兵了。”裕謙道:“這正沒法可想,只得聽天由命。天若不亡浙江,定海應保得住,鎮海也可無慮。本大臣以身許國,到危急時,拚死報君便了。”忠有餘而智不足,即此可知。
步雲退出,戰信已到,英兵已來攻定海,駛進竹山門,被我軍奮勇迎擊,轟斷英船大桅桿,英兵已退去了。裕謙稍稍放心。過了兩日,又報英兵繞出吉祥門,入攻東港浦,被我炮擊卻,現英人改由竹山嘴登岸。鄭鎮台正在截擊哩。接連又到緊急文書兩角:一角是王總兵錫朋詳文,一個是葛總兵雲飛詳文。裕謙展開一瞧,統是請大營濟師,便道:“怎么處?怎么處?定海兵尚有五千,此處兵恰只四千,難道三總兵未曾知悉么?若我親去督戰,恐怕鎮海沒人把守,我看這余軍門步雲,事事推諉,很是刁猾,恐怕也靠不住呢。現在沒處調兵,奈何,奈何?”就將詳文擱過一邊,只自一人愁眉兀坐。
適值天氣沈陰,連日霪雨,弄得越加愁悶,遂出了營,上東城眺望。突見城外招寶山,懸著白旗,不由的慌張起來,便下城去召總兵謝朝恩。朝恩未至,警信又到,乃是曉峰嶺失陷,王總兵錫朋,中槍陣亡,壽春營潰散。裕謙正在驚愕,朝恩已踉蹌進來,報稱竹山門失守,鄭總兵亦戰歿了。裕謙道:“莫非訛傳。把王總兵誤作鄭總兵。”鄭王二姓,百家姓上本是聯接,王已先死,鄭何能免?道言未絕,外面已遞進敗耗,確是鄭國鴻又死。裕謙道:“三總兵已死二人,單剩一個葛雲飛,想總支持不住。好!好!三總兵不要怨我不救,看來我也是難保了。”說畢,淚如雨下。朝恩見主帥傷心,也陪了兩三點淚珠,一面恰勉強勸慰。裕謙道:“我恰不是怕死,若怕死也不來督師了。只可惜三員大將,一朝俱盡,國家從此乏材。還有一樁可疑的事情,招寶山上,如何豎起白旗來?”朝恩道:“招寶山上,乃是余提督軍營,為什麼豎起白旗?卑鎮倒也不解。”裕謙道:“開戰掛紅旗,乞和掛白旗,這是外洋各國通例。現在本帥並不要乞和,英兵還未到鎮海,那余軍門偏先懸白旗,情跡可知。我朝養士二百年,反養出這般賣國的大員來,越叫人痛惜三總兵。”朝恩道:“待卑鎮去問明提台,再作區處。”朝恩趨出,外面又傳報葛總兵雲飛陣亡。統用虛寫,比實寫尤覺悽慘。裕謙此時又悲又惱,悲的是三總兵陣歿,惱的是餘步雲異心。躊躇一夜,想出一個盟神誓眾的法兒。兒戲何益?
待到天明,忽見巡捕進來,呈上手本,說是義勇徐保求見。裕謙問徐保隸何人部下?巡捕答稱是葛鎮台部下。裕謙遂傳令入見。徐保入帳,請過了安,便稟道:“葛鎮台陣歿,現由小兵舁屍內渡,已到此處。”裕謙問葛鎮台陣歿情狀,徐保答道:“英人從曉峰嶺間道攻入,先破曉峰嶺,次陷竹山門,王、鄭二鎮台,先後陣亡,葛鎮台扼住道頭街,孤軍激戰,鎮台手掇四千斤大炮,轟擊英兵,英兵冒死不退。鎮台持刀步斗,陣斬英酋安突得,無如英兵來得越多,我鎮台拚命督戰,刀都斫缺三柄,英兵少卻。鎮台擬搶救竹山門,方仰登時,突來兩三員敵將,夾攻鎮台,鎮台被他劈去半面,鮮血淋漓,尚且前進;不防後面又飛來一彈,洞穿胸前,遂致殞命。小兵到夜間尋屍,見我鎮台直立崖石下,兩手還握刀不放。左邊一目,睒睒如生,小兵欲負屍歸來,那屍身兀立不動,不能挪移。隨由小兵拜祝一番,請歸見太夫人,然後屍身方容背負,駕著小船,潛渡至此。”裕謙嘆道:“好葛公!好葛公!”當下命隨員偕了徐保,往去祭奠,並檄大吏護喪還葬,一面飛章出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