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演義》第二十六回 台灣島戰敗降清室 尼布楚訂約屈俄臣


遂於康熙二十八年訂約互換,約凡六條,大旨如下:
一 自黑龍江支流格爾必齊河,沿外興安嶺以至於海,凡嶺南諸川,注入黑龍江者,屬中國,嶺北屬俄。
二 西以額爾古納河為界,河南屬中國,河北屬俄。
三 毀雅克薩城,雅克薩居民及物用,聽遷往俄境。
四 兩國獵戶人等,不得擅越國界,違者送所司懲辦。
五 兩國彼此不得容留逃人。
六 行旅有官給文票,得貿易不禁。
約成,勒碑格爾必齊河東及額爾古納河南,作為界標,用滿、漢、蒙古、拉丁及俄羅斯五體文字,這叫作中俄《尼布楚條約》。正是:
外交開始成和約,後盾堅強怵外人。
自是中俄修好,百餘年不興兵革。蒙古以北,已斷轇轕,只蒙古尚未平靖,且待下回再說平定蒙古的方略。

台灣孤懸海外,向未入中國版圖,鄭成功占踞二十餘年,至其孫克塽降清,台灣始為清有,風止潮漲,一戰成功,豈真天意使然?亦強弱不敵之一證也。至若尼布楚議和,清史上稱為最榮譽之條約,實則俄兵遠來,勢孤而弱,清軍近發,勢盛而強。此約之成,寧非強弱不同之再證乎?然彭春再出,窮年累月,不能破一雅克薩土壘。索額圖原議不諧,終至讓步,俄之強已可知已。文中一鱗一爪,莫非敘述,亦莫非眉目,在善讀者默會可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