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第四十四回 湯總鎮成功歸故鄉 餘明經把酒問葬事


不多幾日,余有達果然辭了主人,收拾行李回五河,他家就在余家巷,進了家門,他同胞的兄弟出來接著。他這兄弟名持,字有重,也是五河縣的飽學秀才。
此時五河縣發了一個姓彭的人家,中了幾個進士,選了兩個翰林。五河縣人眼界小,便闔縣人同去奉承他。又有一家,是徽州人,姓方,在五河開典當行鹽,就冒了籍,要同本地人作姻親。初時這余家巷的余家還和一個老鄉紳的虞家是世世為婚姻的,這兩家不肯同方家做親。後來這兩家出了幾個沒廉恥不才的人,貪圖方家賠贈,娶了他家女兒,彼此做起親來。後來做的多了,方家不但沒有分外的賠贈,反說這兩家子仰慕他有錢,求著他做親,所以這兩家不顧祖宗臉面的有兩種人:一種是呆子,那呆子有八個字的行為:“非方不親,非彭不友。”一種是乖子,那乖子也有八個字的行為:“非方不心,非彭不口。”這話是說那些呆而無恥的人,假使五河縣沒有一個冒籍姓方的,他就可以不必有親,沒有箇中進士姓彭的,他就可以不必有友。這樣的人,自己覺得勢利透了心,其實呆串了皮。那些奸滑的,心裡想著同方家做親,方家又不同他做,他卻不肯說出來,只是嘴裡扯謊嚇人,說:“彭老先生是我的老師,彭三先生把我邀在書房裡說了半天的知心話。”又說:“彭四先生在京裡帶書子來給我。”人聽見他這些話,也就常時請他來吃杯酒,要他在席上說這些話嚇同席吃酒的人。其風俗惡賴如此。
這余有達、余有重弟兄兩個,守著祖宗的家訓,閉戶讀書,不講這些隔壁賬的勢利。余大先生各府、州、縣作游,相與的州、縣宮也不少,但到本縣來總不敢說。因五河人有個牢不可破的見識,總說但凡是個舉人、進士,就和知州、知縣是一個人,不管甚么情都可以進去說,知州、知縣就不能不依。假使有人說縣官或者敬那個人的品行,或者說那人是個名士,要來相與他,就一縣人嘴都笑歪了。就像不曾中過舉的人,要想拿帖子去拜知縣,知縣就可以叉著膊子叉出來。總是這般見識。余家弟兄兩個,品行文章是從古沒有的;因他家不見本縣知縣來拜,又同方家不是親,又同彭家不是友,所以親友們雖不敢輕他,卻也不知道敬重他。
那日,余有重接著哥哥進來,拜見了,備酒替哥哥接風,細說一年有餘的話,吃過了酒,余大先生也不往房裡去,在書房裡老弟兄兩個一床睡了。夜裡,大先生向二先生說要到無為州看朋友去。二先生道:“哥哥還在家裡住些時。我要到府里科考,等我考了回來,哥哥再去罷。”余大先生道:“你不知道,我這揚州的館主已是用完了,要趕著到無為州去弄幾兩銀子回來過長夏。你科考去不妨,家裡有你嫂子和弟媳當著家。我弟兄兩個原是關著門過日子,要我在家怎的?”二先生道:“哥這番去,若是多抽豐得幾十兩銀子,回來把父親母親葬了。靈樞在家裡這十幾年,我們在家都不安。”大先生道:“我也是這般想,回來就要做這件事。”又過了幾日,大先生往無為州去了。
又過了十多夭,宗師牌到,按臨鳳陽。餘二先生便束裝住鳳陽,租個下處住下。這時是四月初八日。初九日宗師行香,初十日桂牌收詞狀,十一日掛牌考鳳陽八屬儒學生員,十五日發出生員覆試案來,每學取三名覆試,餘二先生取在裡面。十六日進去覆了試,十七日發出案來,餘二先生考在一等第二名,在鳳陽一直住到二十四,送了宗師起身,方才回五河去了。
大先生來到無為州,那州尊著實念舊,留著住了幾日,說道:“先生,我到任未久,不能多送你些銀子,而今有一件事,你說一個情罷,我準了你的。這人家可以出得四百兩銀子,有三個人分。先生可以分得一百三十多兩銀子,權且拿回家去做了老伯、老伯母的大事。我將來再為情罷。”余大先生歡喜,謝了州尊,出去會了那人。那人姓風,名影,是一件人命牽連的事。余大先生替他說過,州尊準了,出來兌了銀子,辭別知州收拾行李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