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卷一百九十五 志第一百四十八



三年五月,罷提舉教習馬軍所。

六年六月,三衙申樞密院,乞近伏七十日依令式放諸軍教。王嚴叟白韓忠彥曰:"景德故事,皆內侍省檢舉傳宣,今但歲舉為常,則不復見朝廷恩意。"忠彥以為然,又開陳太皇太后。曰:"如此則為常事,待處分內侍省。"遂詔:"今後入狀,遣中侍傳宣諸軍住教。"

紹聖元年三月,樞密院言:"禁軍春秋大教賞法,每千人增取二百一十人,給賞有差。"從之。

二年二月,樞密院言:"馬軍自九月至三月,每十日一次出城氵率渲,教習回答野戰走驟向背施放,遇風雪假故權住。"從之。

三年五月,詔在京、府界諸路禁軍格鬥法,自今並依元豐條法教習。七月,詔選弩手兼習神臂弓。八月,詔:"殿前、馬步軍司見管教頭,別選事藝精強、通曉教像體法者,展轉教習。其弓箭手馬、步射射親,用點藥包指及第二指知鏃,並如元豐格法。"是月,又詔復神臂弓射法為百二十步。

元符元年十月,曾布既上巡教使臣罰格,因言:"祖宗以來,御將士常使恩歸人主,而威令在管軍。凡申嚴軍政,豈待朝廷立法而後施行耶?是管軍失職矣。"帝深以為然。

政和元年二月,詔:"春秋大教,諸軍弓弩鬥力,並依元豐舊制。"

四年五月,臣僚上言:"神臂弓垛遠百二十步,給箭十隻,取五中為合格,軍中少得該賞,恐惰於習射。送殿前、馬步軍司勘會,將中貼箭數並改為上垛,其一中貼此兩上垛。"從之。

五年三月,詔:"自今敢占留將兵,不赴教閱,並以違御筆論。不按舉者,如其罪。"十一月,臣僚言:"春秋大教,諸軍弓弩上取鬥力高強,其射親中多者,激賞太薄,無以為勸。"詔依元豐法。

八年,詔州郡禁軍出戍外,常留五分在州教閱,從毛友之請也。

重和元年正月,而兵部侍郎宇文粹中進對,論禁軍訓練不精,多充雜役。帝曰:"祖宗軍旅之法最為密緻,神考尤加意訓習,近來兵官浸以弛慢。古者春振旅,夏茇舍,秋治兵,冬大閱,皆於農隙以講事,大司馬教戰之法,大宗伯大田之禮,細論周制,大抵軍旅之政,六卿無有不總之者。今士人作守倅,任勸農事,不以勸耕稼為職;管軍府事,不以督訓練為意。自今如役使班直及禁衛者,當差人捉探懲戒。更候日長,即親御教閱激賞。"尋以粹中所奏參照條令行之。

宣和三年四月,立騎射賞法,其背射上垛中貼者,依步射法推賞。

靖康元年二月,詔:"軍兵久失教習,當汰冗濫。今三衙與諸將招軍,惟務增數希賞,但及等杖,不問勇怯。招收既不精當,教習又不以時,雜色占破,十居三四。今宜招兵之際,精加揀擇,既系軍籍,專使教習,不得以雜色拘占。又神臂弓、馬黃弩乃中國長技,宜多行教習,以扞邊騎。仍令間用衣甲教閱,庶使習熟。"四月,詔復置教場,春秋大閱,及復內教法以激賞之。

陣法 熙寧二年十一月,趙禼乞講求諸葛亮八陣法,以授邊將,使之應變。詔郭逵同禼講求,相度地形,定為陣圖聞奏。

五年四月,詔蔡挺先進教閱陣圖。帝嘗謂:"今之邊臣無知奇正之體者,況奇正之變乎!且天地五行之數不過五,五陣之變,出於自然,非強為之。"宰相韓絳因請諸帥臣各具戰陣之法來上,取其所長,立以為法。從之。帝患諸將軍行無行陣之法,嘗曰:"李靖結三人為隊必有意。星書,羽林皆以三人為隊,靖深曉此,非無據也。"乃令賈逵、郭固試之。十二月,知通遠軍王韶請降合行條約,詔賜御製《攻守圖》、《行軍環珠》、《武經總要》、《神武秘略》、《風角集占》、《四路戰守約束》各一部,余令關秦鳳路經略司抄錄。

六年,詔諸路經略司,結隊並依李靖法,三人為一小隊,九人為一中隊,賞罰俟成序日取裁。其隊伍及器甲之數,依涇原路牙教法。九月,趙禼言:"欲自今大閱漢蕃陣隊,且以萬二千五百人為法,旌旗麾幟各隨方色。戰國時,大將之旗以龜為飾,蓋取前列先知之義。令中軍亦宜以龜為號。其八隊旗,別繪天、地、風、雲、龍、虎、鳥、蛇。天、地則象其方園,風、雲則狀其飛揚,龍、虎則狀其猛厲,鳥、蛇則狀其翔盤之勢,以備大閱。"樞密院以為陣隊旗號若繪八物,應士眾難辨,且其間亦有無形可繪者。遂詔止依方色,仍異其形制,令勿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