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卷一百九十五 志第一百四十八



朕嘗覽近日臣僚所獻陣圖,皆妄相眩惑,無一可取。果如其說,則兩敵相遇,必須遣使豫約戰日,擇寬平之地,夷阜塞壑,誅草伐木,如射圃教場,方可盡其法爾。以理推之,其不可用決矣。今可約李靖法為九軍營陣之制。然李筌圖乃營法,非陣法也。朕采古之法,酌今之宜,曰營曰陣,本出於一法,特止曰營,行曰陣;在奇正言之,則營為正、陣為奇也。

於是以八月大閱八軍陣於城南荊家陂。已事,賜遂而下至指使、馬步軍銀絹有差。

八年,詔諸路權住教五軍陣,止教四御陣。

九年四月,帝於輔臣論營陣法,謂:"為將者少知將兵之理,且八軍、六軍皆大將居中,大將譬則心也,諸軍,四體也。運其心智,以身使臂,以臂使指,攻左則右救,攻右則左救,前後亦然,則軍何由敗也!"

元豐四年,以九軍法一軍營陣按閱於城南好草陂,已事,獎諭。

七年,詔:"已降五陣法,令諸將教習,其舊教陣法並罷。"蓋九軍營陣為方、圓、曲、直、銳,凡五變,是為五陣。

元祐元年,高翔言,乞以御陣與新陣法相兼教閱,從之。蓋元豐七年,詔專用五陣法,而舊教御陣遂廢;至是,復令互教。

紹聖三年,復罷教御陣。

大觀二年,詔以五陣法頒行諸路。

靖康元年,監察御史胡舜陟奏:"通直郎秦元所著兵書、陣圖、師律三策、大八陣圖一、小圖二,皆酌古之法,參今之宜,博而知要,實為可用。"詔令賜對。當時君臣雖無雄謀遠略,然猶切切焉以經武為心。

高宗建炎元年,始頒樞密院教閱法,專習制御摧鋒破敵之藝、全副執帶出入、短樁神臂弓、長柄刀、馬射穿甲、木挺。每歲擬春秋教閱法,立新格。神臂弓日給箭二十,射親去垛百二十步。刀長丈二尺以上,氈皮裹之,引鬥五十二次,不令刀頭至地。每營選二十人閱習,經兩閱者五十人為一隊,教習分合,隨隊多少,分隸五軍。每軍各置旗號,前軍緋旗,飛鳥為號;後軍皂旗,龜為號;左軍青旗,蛟為號;右軍白旗,虎為號;中軍黃旗,神人為號。又別以五色物號制招旗、分旗。舉招旗,則五軍以旗相應,合而成陣;舉分旗,則五軍以旗相應,分而成隊。左右前卻,或分藏為伏,或分出為奇,皆舉旗為號。更鳴小金、應鼓,備瞻望不及者。豫約伏藏之所,緩鳴小金即止,急鳴應鼓即奇兵出陣趍戰,急鳴小金即伏兵出。其春秋大教推賞,依海行格法。

李綱言:"水戰之利,南方所宜。沿河、淮、海、江帥府、要郡,宜效古製造戰船,以運轉輕捷安穩為良。又習火攻,以焚敵舟。"詔命楊觀復往江、浙措置,河、淮別委官。三年,親閱水軍於鎮江登雲門外。

紹興四年,詔內殿按閱神武中軍官兵推賞。

二十四年,臣僚言:"州郡禁卒,遠方縱馳,多不訓練,春秋教閱,臨時備數,乞申嚴舊制。"

三十一年,詔:"比聞諸路州廂、禁軍、土軍,有司擅私役,妨教閱。帥府其嚴責守兵勤兵歸營,訓練精熟,以備點視。"

孝宗乾道二年,幸候潮門外,次幸白石閱兵,三衙率將佐道駕,射生官兵就御輦下獻所獲。是日,有數將獨手運大刀,上曰:"刀重幾何?"李舜舉奏:"刀皆重數十斤。"有旨:"卿等教閱精明。"又諭陳敏曰:"軍馬衣裝整肅如此。"特錫賚鞍馬、金帶,士卒推賞有差。

四年,幸茅灘教閱。舉黃旗,連三鼓,變方陣;五鼓,舉白旗,變圓陣;次二鼓,舉赤旗,變銳陣;青旗,變直陣。畢事,上大悅,賞賚加倍。兵分東西,呈大刀、火炮,上問李舜舉:"按閱比曩時如何?"舜舉奏:"今日之兵,陛下親訓練,撫以深恩,錫以重賞,忠勇倍常。"

乾道中,詔弓箭手元射一石四鬥力升加三斗,元射一石力升加五斗,弩手元射四石力升加五斗,元射兩石七鬥力升加八斗,進秩推賞有差。宰執進射親賞格,虞允文曰:"拍試以鬥力升請給,今用射親定賞,恐不加意鬥力。"上曰:"然。他日雖強弓弩可以取勝,若止習射親,則鬥力不進。此賞格不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