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卷一百四十三 志第九十六



大朝會儀,舊制,垂拱殿設簾,殿上駐輦,候起居稱賀班絕,乘輦,樞密、知閤門官、樞密都副承旨、諸房副都承旨前導,管軍引駕至大慶殿後幄降輦,入次更衣。紹興十五年正月朔旦,以二殿經途與東都異,乃以常御殿為垂拱殿,免駐輦,設簾帷,設椅子,稱賀畢,過大慶殿後幄。前期,儀鸞司設御榻於大慶殿中,南向,設東西房於御榻左右稍北,設東西閤於殿後左右,殿上前楹施簾,設香案於殿下。太常展宮架樂於殿庭橫街之南。其日,御輦院陳輿輦、傘扇於殿下,東西相向。兵部陳五輅於皇城南門外,俱北向。騏驥院列御馬於殿門外,東西相向。兵部帥屬設黃麾仗三千三百五十人於殿門內外。以殿狹,輦出房,不鳴鞭。

淳熙十六年正旦,行稱賀禮,比政和五禮月朔視朝儀。皇帝御大慶殿,服靴袍,即御坐,皇太子、文武百僚常服稱賀,而設黃麾半仗二千四百十五人。及冬至朝賀,設黃麾角仗一千五十六人。著為令。而大朝會儀。自紹興十五年以後不設。

《宋史》 元·脫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