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卷六十 志第十三



元豐二年四月戊申夜,白雲起南方,長三丈,貫庫樓、積卒、龍尾。辛亥夜,蒼白雲起南方,長三丈,貫房。王年四月壬申夜,蒼白雲起北方,長二丈,出太微垣,貫五帝坐、常陳。八年十月庚申夜,蒼黑雲生北方,長三丈,闊尺,貫北斗、文昌、天槍。

元祐三年七月戊辰夜,東北方近濁,天明照地,如月將出,偏西北有白氣經天。九月己酉夜,赤氣起北方,漸生白氣數道。

紹聖二年十一月,桂陽監慶雲見。

元符二年九月戊辰夜,赤氣起北方紫微垣北斗星東南,次有白氣十道,各長五尺。

崇寧元年十一月己酉,赤氣隨日沒。二年五月戊子夜,蒼白雲起東南方,長三丈,貫尾、箕、斗。

政和元年十一月甲戌夜,蒼白氣起紫微垣,貫四輔。五年四月庚子,有白雲自北直徹中天,漸成五色,如華蓋。七年五月乙卯夜,赤雲、白氣起東北方。

宣和元年六月辛巳夜,赤氣起北方,半天如火。七月戊午夜,赤雲起東北方,貫白氣三十餘道。二年二月戊戌夜,赤雲起東北,漸向西北,入紫微垣。三年九月壬午夜,蒼白氣長三丈,貫月。四年九月丁丑,西方日下有赤氣。七年四月壬子夜,有赤雲入紫微垣。

靖康元年正月丁丑夜,赤白氣起西方。九月戊寅,有赤氣隨日出。九月乙未,西方日下有赤氣。十一月乙丑,日下有赤氣。閏十一月丁酉,赤氣亘天。二年正月己亥夜,四北陰雲中有火光,長二丈余,闊數尺,時時見。二月壬午夜,白氣如虹,自南亘北,漸移西南至東北。

三月戊子夜,白氣貫斗。

建炎元年八月壬申,東北有赤氣。四年五月壬子,赤雲亘天中,有白氣十餘道,貫之如練,起於紫微,犯北斗及文昌,由東南而散。

紹興元年二月己巳,白氣亘天。七年正月辛未夜,東北赤氣如火,出紫微宮;二月癸卯,又如之。十一月癸卯,有赤雲如火,隨日入。八年九月甲申朔夜,有赤氣如火,出紫微垣內。十八年八月丁亥,西北方赤氣如火。二十七年二月乙酉,赤氣出紫微垣。十月壬寅,赤氣隨日出。三十年正月壬申,東北方赤氣一帶五處如火影。十一月甲午,西南方白氣自尾歷壁、婁、昴宿。十二月戊申,其夜白氣出尾宿,歷心、房、氐、亢、角,入天市,貫太微,至郎位止,有類天漢。三十一年十二月辛丑,其夜,白氣出斗宿,歷牛、女、危,至婁止,約廣六丈,類天漢,東西亘天。

隆興元年十二月壬午,其夜,白氣出危宿,曆室、壁、奎、胃、婁至昴止。二年十一月庚寅,其日,赤雲氣遍天,隨日入。

乾道元年正月庚午,其夜,白氣出奎宿,漸上,經婁、胃、昴,貫畢,入參宿內止。三月戊辰,其夜,白氣自參宿至角宿止,與天漢相接,約廣七丈。四月丁酉,其夜,蒼白氣自西北漸上,東北入天市垣;辛丑,入北斗魁中及入文昌星;乙巳,入紫微垣內至北極、天樞中。

十月己丑,蒼白雲氣長二丈,穿入翼宿。十一月丙寅,白氣出女宿,歷虛、危、室、壁、奎、婁、胃宿,入昴宿止。二年十二月庚子,白氣亘天。六年十月庚午,赤氣隨日出。十一月丁丑,赤氣隨日入。七年七月壬寅,赤氣隨日入。十月己未,赤氣隨日出。八年十月乙巳,赤氣隨日入;丙午,隨日出。九年十月壬申,其日,矞雲見。

淳熙元年十月戊寅,東北方生曲虹。三年八月丁酉,赤氣隨日入;戊戌,隨日出。五年十月丁巳,生曲虹。十年正月戊子,西南有白氣,如天漢而明,南北廣六丈,東西亘天。十四年十一月甲寅,赤氣隨日入。

紹熙四年十一月甲戌夜,赤雲、白氣見。五年六月壬寅,白敢如帶亘天;己酉,又如之。

慶元四年八月庚辰,白氣如帶亘天。五年二月癸酉夜,白氣如帶亘天,八月癸亥,又如之。

嘉泰四年二月庚申,赤氣亘天。十一月壬申,其日,白氣如帶亘天。癸酉,虹見。

嘉定六年十月乙卯,赤氣隨日出;十一月辛卯,隨日入。

嘉熙四年二月丙辰,白氣亘天。

淳祐二年二月癸丑朔,白氣亘天。十年十一月丁丑,虹見。

景定三年七月甲申夜,白氣亘天,如匹布。

《宋史》 元·脫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