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卷一百九 志第六十二



大觀二年,議禮局言:"所有臣庶祭禮,請參酌古今,討論條上,斷自聖衷。"於是議禮局議:"執政以上祭四廟,余通祭三廟。""古無祭四世者,又侍從官以至士庶,通祭三世,無等差多寡之別,豈禮意乎?古者天子七世,今太廟已增為九室,則執政視古諸侯,以事五世,不為過矣。先王制禮,以齊有萬不同之情,賤者不得僣,貴者不得逾。故事二世者,雖有孝思追遠之心,無得而越,事五世者,亦當跂以及焉。今恐奪人之恩,而使通祭三世,徇流俗之情,非先王制禮等差之義。可文臣執政官、武臣節度使以上祭五世,文武升朝官祭三世,余祭二世。""應有私第者,立廟於門內之左,如狹隘,聽於私第之側。力所不及,仍許隨宜。"又詔:"古者寢不逾廟,禮之廢失久矣。士庶堂寢,逾度僣禮,有七楹、九楹者,若一旦使就五世、三世之數,則當徹毀居宇,以應禮制,豈得為易行?可自今立廟,其間數視所祭世數,寢間數不得逾廟。事二世者,寢聽用二間。"議禮局言:"《禮記·王制》:'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所謂'太'者,蓋始封之祖,不必五世,又非臣下所可通稱。今高祖以上一祖未有名稱,欲乞稱五世祖。其家廟祭器:正一品,每室籩、豆各十有二,簠、簋各四,壺尊、罍、鉶鼎、俎、篚各二,尊、罍加勺、冪各一,爵各一,諸室共用胙俎、罍洗一。從一品籩、豆、簠、簋降殺以兩。正二品籩、豆各八,簠、簋各二。余皆如正一品之數。"詔禮制局製造,仍取旨以給賜之。

紹興十六年二月癸丑,詔太師、左僕射、魏國公秦檜合建家廟,命臨安守臣營之。太常請建於其私第中門之左,一常五室,五世祖居中,東二昭,西二穆。堂飾以黝堊。神板長一尺,博四寸五分,厚五寸八分,大書某官某大夫之神坐,貯以帛囊,藏以漆函。歲四享用孟月柔日行之,具三獻。有司言時享用常器常饌,帝仿政和故事,命制祭器賜之。其後,太傅昭慶節度平樂郡王韋淵、太尉保慶節度吳益、少傅寧遠節度楊存中並請建家廟,賜以祭器。

隆興二年四月庚辰,少師、四川宣撫使吳璘請用存中例,從之。

乾道八年九月,詔有司賜少保、武安節度、四川宣撫使虞允文家廟祭器如故事。

淳熙五年七月,戶部尚書韓彥古請以賜第進父世忠家廟如存中。十二月,少傅、保寧節度衛國公史浩請建家廟,量賜祭器。

嘉泰元年,太傅、永興節度、平原郡王韓侂胄奏:"曾祖琦效忠先朝,奕世侑食,家廟猶闕,請下禮官考其制建之。"二年,循忠烈王張俊,開禧三年,鄜武僖王劉光世子孫相繼有請,皆從之。

嘉定十四年八月,詔右丞相史彌遠賜第,遵淳熙故事賜家廟,命臨安守臣營之。禮官討論祭器,並如侂胄之制。彌遠請並生母齊國夫人周氏及祔妻魯國夫人潘氏於生母別廟,皆下有司賜器。

景定三年,詔丞相賈似道賜家廟,命臨安守、漕營度,禮官討論賜祭器,並如儀。

《宋史》 元·脫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