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卷八十五 志第三十八



北京。慶曆二年,建大名府為北京。宮城周三里一百九十八步,即真宗駐蹕行宮。城南三門:中曰順豫,東曰省風,西曰展義。東一門,曰東安。西一門,曰西安。順豫門內東西各一門,曰左、右保成。次北班瑞殿,殿前東西門二:東曰凝祥,西曰麗澤。殿東南時巡殿門,次北時巡殿,次靖方殿,次慶寧殿。時巡殿前東西門二:東曰景清,西曰景和。京城周四十八里二百六步,門一十七。(熙寧九年,改正南南河門曰景風,南磚曰亨嘉,鼓角曰阜昌。正北北河門曰安平,北磚曰耀德。正東冠氏門曰華景,冠氏第二重曰春祺,子城東曰泰通。正西魏縣門曰寶成,魏縣第二重曰利和,子城西曰宣澤。東南朝城門曰安流,朝城第二重曰巽齊。西南觀音門曰安正,觀音第二重曰靜方。上水關曰善利,下水關曰永濟。內城創置北門曰靖武。鵩元豐七年,廢善利、永濟關。)

行在所。建炎三年閏八月,高宗自建康如臨安,以州治為行宮。宮室制度皆從簡省,不尚華飾。垂拱、大慶、文德、紫宸、祥曦、集英六殿,隨事易名,實一殿。重華、慈福、壽慈、壽康四宮,重壽、寧福二殿,隨時異額,實德壽一宮。延和、崇政、復古、選德四殿,本射殿也。慈寧殿,(紹興九年,以太后有歸期建。)欽先孝思殿,(十五年建,在崇政殿東。)翠寒堂,(孝宗作。)損齋,(紹興末建,貯經史書,為燕坐之所。)東宮,(在麗正門內,孝宗、莊文、景獻、光宗皆常居之。)講筵所,資善堂。(在行宮門內,因書院而作。)天章、龍圖、寶文、顯猷、徽猷、敷文、煥章、華文、寶謨九閣,實天章一閣。

京畿路。皇祐五年,以京東之曹州,京西之陳、許、鄭、滑州為輔郡,隸畿內,並開封府,合四十二縣,置京畿路轉運使及提點刑獄總之。至和二年,罷京畿路轉運使、提點刑獄。其曹、陳、許、鄭、滑各隸本路,為輔郡如故。崇寧四年,京畿路復置轉運使及提點刑獄。先是,改開封府界為京畿路,是年,又於京畿四面置四輔郡:潁昌府為南輔,鄭州為西輔,澶州為北輔,建拱州於開封襄邑縣為東輔,並屬京畿。大觀四年,罷四輔,許、鄭、澶州還隸京西及河北路,廢拱州,復以襄邑縣隸開封府。政和四年,襄邑縣復為拱州,後與潁昌府、鄭州、開德府復為東、南、西、北輔。宣和二年,罷四輔,潁昌府、鄭州、開德府各還舊隸,拱州隸京東西路,舊開封府界依舊為京畿。

開封府。崇寧戶二十六萬一千一百一十七,口四十四萬二千九百四十。貢方紋綾、方紋紗、藨席、麻黃、酸棗仁。縣十六:開封,(赤。)祥符,(赤。東魏浚儀縣。大中祥符三年改。)尉氏,(畿。)陳留,(畿。)雍丘,(畿。)封丘,(畿。)中牟,(畿。宣和三年,改紂王城為青陽城。)陽武,(畿。)延津,(畿。舊酸棗縣,政和七年改。)長垣,(隋匡城縣。建隆元年,改為鶴丘,後又改。)東明,(畿。本東明鎮,乾德元年置。)扶溝,(畿。)鄢陵,(畿。)考城,(畿。崇寧四年,與太康同隸拱州。大觀四年,廢拱州,二縣復來隸。)太康,(畿。宣和二年,復隸拱州,六年,仍隸京畿。)鹹平。(畿。舊通許鎮,隸陳留,鹹平五年置縣。)

京東路。至道三年,以應天、兗徐曹青鄆密齊濟沂登萊單濮濰淄、淮陽軍廣濟軍清平軍宣化軍、萊蕪監利國監為京東路。熙寧七年,分為東、西兩路:以青淄濰萊登密沂徐州、淮陽軍為東路;鄆兗齊濮曹濟單州、南京為西路。元豐元年,割西路齊州屬東路,割東路徐州屬西路。元祐元年,諸提點刑獄不分路,京東東路、京東西路並為京東路,京西南路、京西北路並為京西路,秦鳳等路、永興軍等路並為陝府西路,河北西路、河北東路並為河北路,淮南西路、淮南東路並為淮南路,其後仍分為兩路。

東路。府一,濟南。州七:青,密,沂,登,萊,濰,淄。軍一,淮陽。縣三十八。

青州,望。北海郡,鎮海軍節度。建隆三年以北海縣置軍。淳化五年,改軍名。慶曆二年,初置京東東路安撫使。崇寧戶九萬五千一百五十八,口一十六萬二千八百三十七。貢仙紋綾、梨、棗。縣六:益都,(望。)壽光,(望。)臨朐,(緊。)博興,(上。)千乘,(上。)臨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