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演義》第四十九回 端禮門立碑誣正士 河湟路遣將復西蕃


汪 衍 余 爽 常 立 唐義問 余 卞 李格非商 倚 張庭堅 李 祉 陳 祐 任伯雨 朱光裔 陳 郛 蘇 嘉 龔 夬 歐陽中立 吳 儔 呂仲甫 劉當時 馬 琮 陳 彥 劉 昱 魯君貺 韓 跋 上列為雜官
張士良 魯 燾 趙 約 譚 裔 王 偁 陳 詢 張 琳 裘彥臣 上列為內官
王獻可 張 巽 李備胡 上列為武官
還有元符末,日食求言,當時應詔上書,不下數百本,由蔡京及私黨檢閱,定為正上、正中、正下三等,邪上、邪中、邪下三等。於是鍾世美以下四十一人為正等,盡加旌擢,范柔中以下五百餘人為邪等,降責有差,且降責人不得同州居住。比章惇執政時,還要厲害。從此小人道長,君子道消。昌州判官馮澥,窺伺朝旨,竟越俎上書,謂元祐皇后,不當復位,這一書正中蔡京心懷,他本由童貫賄賂宮中,密結劉後心腹,互為稱揚,因得進用,孟後復位,劉後很是不快,內侍郝隨等更滋疑懼,此次乘蔡京執政,重複哲宗舊規,遂暗托京再廢孟後。京以事關重大,一時也不便發言,只好待機而動,湊巧馮澥呈上此議,即面請徽宗,乞交輔臣台官復奏。看官!試想這時候的輔臣台官,多半是蔡京爪牙,哪個不順從京意?當下由御史中丞錢遹,殿中侍御史石豫、左膚等奏稱:“韓忠彥等,復瑤華廢后,掠流俗虛美,物議本已沸騰,今至疏遠小臣,亦效忠上書,天下公議,可想而知,望詢考大臣,斷以大義,勿為俗議所牽,致累聖朝”等語。說不出孟後壞處,乃反謂有累聖朝,試問為何事致累耶?蔡京遂邀集許將、溫益、趙挺之、張商英數人,聯銜上疏,大旨如錢遹等言。徽宗本不欲再廢孟後,因被蔡京等脅迫,沒奈何依議施行,撤銷元祐皇后名號,再遣孟氏出居瑤華宮,且降韓忠彥、曾布官,追貶李清臣為雷州司戶參軍,黃履為祁州團練副使,安置翰林學士曾肇,御史中丞豐稷,諫官陳瓘、龔夬等十七人於遠州,因他同議復後,所以連坐,擢馮澥為鴻臚寺主簿。
劉皇后私恨鄒浩,復囑郝隨密語蔡京,令罪鄒浩。浩自徽宗初召還,詔令入對,徽宗問諫立後事,獎嘆再三,嗣復詢諫草何在?浩答言:“已經焚去。”及浩退朝,轉告陳瓘。瓘驚語道:“君奈何答稱焚去,倘他時查問有司,奸人從中舞弊,偽造一緘,那時無從辨冤,恐君反因此得禍了。”瓘有先見之明。浩至此亦自悔失言,但已不及挽回,只好聽天由命。蔡京受劉後密囑,即令私黨捏造浩疏,內有“劉後奪卓氏子,殺母取兒,人可欺,天不可欺”等語,因入呈徽宗,斥他誣瓘劉後,並及先帝。徽宗即視作真本,暴鄒浩罪,立竄昭州。追冊劉後子茂為太子,予謚獻愍,並尊元符皇后劉氏為皇太后,奉居崇恩宮。
蔡京弟卞,以資政殿學士,擢知樞密院事。二蔡同握大權,黜陟予奪,任所欲為,復追論任伯雨等罪狀,安置伯雨於昌化軍,陳瓘徙連州,龔夬徙化州,陳次升徙循州,陳師錫徙郴州,陳瓘徙澧州,李深徙復州,江公望徙安南軍,常安民徙溫州,張舜民徙商州,馬渭徙吉州,豐稷徙台州,張庭堅亦編管象州,趙挺之升中書侍郎,張商英、吳居厚為尚書左右丞,安惇復入副樞密院。既而商英與京議不合,為京所嫉,罷知亳州,排入元祐黨籍。商英得入元祐黨,恐英以為辱,我以為榮。京又自書黨人姓名,分布郡縣。統令刻石。有長安石工安民,充刻字役,辭不承差。府官問他情由。安民道:“小民甚愚,本識立碑的命意,但如司馬相公,海內統稱為正直,今乃指為首奸,令小民無從索解,所以不忍鐫刻呢。”是乃所謂天下公議。府官怒叱道:“你曉得甚么?朝廷有命,我等且不敢違,你既為石工,應該充役,難道敢違反朝廷么?”說至此,即旁顧皂役,命取大杖過來。安民泣稟道:“被役不敢辭,但小民的姓名,乞免鐫石末。”府官又叱道:“你的姓名,有什麼用處?哪個要你鐫入?”安民乃勉強遵刻,工竣,痛哭而去。天下之良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