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書》卷四十六 列傳第十一



○楊尚希

楊尚希,弘農人也。祖真,魏天水太守。父承賓,商、直、淅三州刺史。尚希齠齔而孤。年十一,辭母請受業長安。涿郡盧辯見而異之,令入太學,專精不倦,同輩皆共推伏。周太祖嘗親臨釋奠,尚希時年十八,令講《孝經》,詞旨可觀。太祖奇之,賜姓普六茹氏,擢為國子博士。累轉舍人。仕明、武世,歷太學博士、太子宮尹、計部中大夫,賜爵高都縣侯,東京司憲中大夫。宣帝時,令尚希撫慰山東、河北,至相州而帝崩,與相州總管尉迥發喪於館。尚希出謂左右曰:"蜀公哭不哀而視不安,將有他計。吾不去,將及於難。"遂夜中從捷徑而遁。遲明,迥方覺,分數十騎自驛路追之,不及,遂歸京師。高祖以尚希宗室之望,又背迥而至,待之甚厚。及迥屯兵武陟,遣尚希督宗室兵三千人鎮潼關。尋授司會中大夫。

高祖受禪,拜度支尚書,進爵為公。歲餘,出為河南道行台兵部尚書,加銀青光祿大夫。尚希時見天下州郡過多,上表曰:"自秦並天下,罷侯置守,漢、魏及晉,邦邑屢改。竊見當今郡縣,倍多於古,或地無百里,數縣並置,或戶不滿千,二郡分領。具僚以眾,資費日多;吏卒人倍,租調歲減。清乾良才,百分無一,動須數萬,如何可覓?所謂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琴有更張之義,瑟無膠柱之理。今存要去閒,並小為大,國家則不虧粟帛,選舉則易得賢才,敢陳管見,伏聽裁處。"帝覽而嘉之,於是遂罷天下諸郡。尋拜瀛州刺史,未之官,奉詔巡省淮南。還除兵部尚書。俄轉禮部尚書,授上儀同。

尚希性弘厚,兼以學業自通,甚有雅望,為朝廷所重。上時每旦臨朝,日側不倦,尚希諫曰:"周文王以憂勤損壽,武王以安樂延年。願陛下舉大綱,責成宰輔,繁碎之務,非人主所宜親也。"上歡然曰:"公愛我者。"尚希素有足疾,上謂之曰:"蒲州出美酒,足堪養病,屈公臥治之。"於是出拜蒲州刺史,仍領本州宗團驃騎。尚希在州,甚有惠政,復引瀵水,立堤防,開稻田數千頃,民賴其利。開皇十年卒官,時年五十七。謚曰平。子旻嗣,後改封丹水縣公,官至安定郡丞。

○長孫平

長孫平,字處均,河南洛陽人也。父儉,周柱國。平美容儀,有器乾,頗覽書記。仕周,釋褐衛王侍讀。時武帝逼於宇文護,謀與衛王誅之,王前後常使平往來通意於帝。及護伏誅,拜開府、樂部大夫。宣帝即位,置東京官屬,以平為小司寇,與小宗伯趙芬分掌六府。高祖龍潛時,與平情好款洽,及為丞相,恩禮彌厚。尉迥、王謙、司馬消難並稱兵內侮,高祖深以淮南為意。時賀若弼鎮壽陽,恐其懷二心,遣平馳驛往代之。弼果不從,平麾壯士執弼,送於京師。

開皇三年,征拜度支尚書。平見天下州縣多罹水旱,百姓不給,奏令民間每秋家出粟麥一石已下,貧富差等,儲之閭巷,以備凶年,各曰義倉。因上書曰:"臣聞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命,勸農重谷,先王令軌。古者三年耕而餘一年之積,九年作而有三年之儲,雖水旱為災,而民無菜色,皆由勸導有方,蓄積先備者也。去年亢陽,關右飢餒,陛下運山東之粟,置常平之官,開發倉廩,普加賑賜,大德鴻恩,可謂至矣。然經國之道,義資遠算,請勒諸州刺史、縣令,以勸農積穀為務。"上深嘉納。自是州里豐衍,民多賴焉。

後數載,轉工部尚書,名為稱職。時有人告大都督邴紹非毀朝廷為憒憒者,上怒,將斬之。平進諫曰:"川澤納污,所以成其深;山嶽藏疾,所以就其大。臣不勝至願,願陛下弘山海之量,茂寬裕之德。鄙諺曰:'不痴不聾,未堪作大家翁。'此言雖小,可以喻大。邴紹之言,不應聞奏,陛下又復誅之,臣恐百代之後,有虧聖德。"上於是赦紹。因敕群臣,誹謗之罪,勿復以聞。

其後突厥達頭可汗與都藍可汗相攻,各遣使請授。上使平持節宣諭,令其和解,賜縑三百匹,良馬一匹而遣之。平至突厥所,為陳利害,遂各解兵。可汗贈平馬二百匹。及還,平進所得馬,上盡以賜之。未幾,遇譴,以尚書檢校汴州事。歲餘,除汴州刺史。其後歷許、貝二州,俱有善政。鄴都俗薄,舊號難治,前後刺史多不稱職。朝廷以平所在善稱,轉相州刺史。甚有能名。在州數年,會正月十五日,百姓大戲,畫衣裳為鍪甲之象,上怒而免之。俄而念平鎮淮南時事,進位大將軍,拜太常卿,判吏部尚書事。仁壽中卒官。謚曰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