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唐會要卷二十三



太和七年三月敕。準令。國忌日惟禁飲酒舉樂。至於科罰人。吏部無明文。但緣其日。不合厘務。官曹即不得決斷刑獄。大小笞責。在禮律固無所妨。起今後。縱有此類。台府更不要舉奏。(均王傳王堪男損。國忌日於私第決責從人。為御史台所奏。遂下此敕。)十五年五月。太常禮院奏。睿宗神主祧遷。其六月二十日忌。並昭成皇后十二月二日忌。準禮合廢。從之。

開成四年五月。太常寺奏。今月二十二日。祀先農於東郊。其日。與穆宗皇帝忌日同。太和七年十二月八日季冬。蜡祭百神。與敬宗皇帝忌日同。準其年十二月六日敕。近廟忌辰。奏樂非便。冬季蜡祭。又不可移。變禮從宜。古有明據。宜令其日懸而不樂。庶協典經。今月二十二日祀先農。欲準先敕。懸而不樂。從之。

其年十月。戶部侍郎崔蠡奏。臣伏以國忌行香。事不師古。聖心求治。動法典章。臣頃於延英奏陳。願有釐革。陛下令史官尋討。起置無文。昨日閣中。再承顧問。雖因循未變。亦無損於盛朝。而除去不經。冀流芳於異日。敕旨。朕以郊廟之禮。奉在祖宗。備物盡誠。庶幾昭格。恭惟忌日之感。所謂終身之憂。而近代以來。歸依釋老。征二教而設食。會百辟以行香。將以仰奉聖靈冥資福佑。有異皇王之術。頗乖教義之宗。昨因崔蠡奏論。遂遣討尋本末。經文令式。曾不該載。世俗因循。雅重釐革。其京城及天下州府。國忌日寺觀設齋行香。起自今以後。並宜停。其月。御史台奏請。國忌日。天下依舊不舉樂。不視事。不鞭笞。伏以道釋二教。澶漫虛無。陛下靡所歸依。誠契至理。但以列聖忌日行香。及茲修崇。示人廣孝。兼以天下州縣。不舉樂。不視事。不鞭笞。以此海內蒼生。常知列聖廟號。今既停罷行香之後。敕內又無其日徹樂廢公止行如舊之文。伏恐遐遠之地。迷其所向。便與居常之日。率皆無殊。臣思此事。終關聖慮。禮曰。君子有終身之憂。而無一朝之患。故忌日不樂。謂不舉吉事也。伏願陛下聖睿留想。若以設齋資福。事稍不經。起今罷之。已有詔旨。其日天下州縣。不舉音樂。不視公事。不行鞭笞。伏請重下明制。依前遵守。則凡在遐遠。逮於蠻貊。不忘廟號。有裨孝禮之源。敕旨。設齋行香。近已釐革。遏密停務。自有典常。台司舉奏。意在詳密。宜依。至宣宗即位之初。先以列聖忌辰行香既久。合申冥助。用展孝思。其京城及天下州府諸寺觀。國忌行香。一切仍舊。

天佑二年八月八日。太常禮院奏。今月十三日。昭宗皇帝忌辰。其日。百官閣門奏慰後。赴寺行香。請為永式。從之。



武德九年六月。太宗居春宮總萬幾。下令曰。依禮。二名義不偏諱。尼父達聖。非無前旨。近代以來。曲為節制。兩字兼避。廢闕已多。率意而行。有違經誥。今其官號人名。及公私文籍。有世及民兩字不連續者。並不須避。

永徽二年十月七日。尚書左僕射于志寧奏言。依禮。舍故而諱新。故謂親盡之祖。今皇祖宏農府君。神主當遷。請依禮不諱。從之。

顯慶五年正月一日詔。孔宣設教。正名為首。戴聖貽範。嫌名不諱。比見抄寫古典。至於朕名。或缺其點畫。或隨便改換。恐六籍雅言。會意多爽。九流通義。指事全違。誠非立書之本。自今以後。繕寫舊典文字。並宜使成。不須隨義改易。

景雲元年。賈曾除中書舍人。固辭。以父名忠同音。議者以為中書是曹司名。又與曾父音同字別。於禮無嫌。曾乃就職。

永貞元年十二月。改淳州為睦州。還淳縣為清溪縣。橫州淳風縣為從化縣。淳于姓改為於。以音與憲宗名同也。論者以古不諱嫌名。若禹與雨。驅與區。臨文不諱。若文王名昌。武王名發。周詩曰。克昌厥後。又曰。一之日觱發。魯莊公名同。春秋曰。同盟於幽。宣公名午。書曰。陳侯午卒之類。是也。今古時變。故廣避焉。初憲宗為廣陵王。順宗詔下。將冊為皇太子。數日。兵部尚書王詔上陳。請改名紹。本名與憲宗諱同時君子非之曰。皇太子亦人臣也。東宮之臣。當請改耳。奈何非其屬。而遽請改名。以避東宮。豈為禮事上耶。左司員外郎李蕃曰。歷代故事。皆因無經學之臣而失之。卒不可復正。多此類。是時。韋貫之為監察御史。名與東宮同。獨不請改。既而下詔以陸淳為給事中。改名質。充皇太子侍讀。貫之不得已。乃上疏改其名。大臣溺於風俗。以為細事而不正之。非故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