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唐會要卷七十四



天佑二年四月敕。應天下府州令錄。並委吏部三銓注擬。自四月十一日以後。中書並不除授。或諸道薦奏量留。即度可否施行。

掌選善惡

貞觀元年。溫彥博為吏部郎中。知選事。意在沙汰。多所擯抑。而退者不伏。囂訟盈庭。彥博唯騁辭辦。與之相詰。終日喧擾。頗為識者所嗤。

四年。杜如晦臨終。請委選舉於民部尚書戴冑。遂以檢校吏部尚書。及在銓衡。抑文雅而獎法吏。不適輸轅之用。物議以為刻。

五年。楊銓為吏部侍郎。銓敘人倫。稱為允當。然而抑文雅。進黠吏。觀時任數。頗為時論所譏。

八年十一月。唐皎除吏部侍郎。嘗引人銓問何方便穩。或雲。其家在蜀。乃注與吳。復有雲。親老先任江南。即唱之隴右。論者莫能測其意。

十七年。楊師道為吏部尚書。師道貴公之子。四海人物。未能委練。所署用多非其才。而深抑勢貴。及其親黨。將以避嫌。時論譏之。又其年。吏部尚書高季輔知選。凡所銓綜。時稱允協。十八年。於東都獨知選事。太宗賜金背鏡一面。以表其清鑒焉。

龍朔二年。司列少常伯楊思元。恃外戚之貴。待選流多不以禮。而排斥之。為選者夏侯彪所訟。而御史中丞郎餘慶彈奏免官。中書令許敬宗曰。固知楊吏部之敗。或問之。敬宗曰。一彪一狼。共著一羊。不敗何待。

總章二年。司列少常伯李敬元。典選累年。銓綜有序。天下稱其能。參選者歲有萬人。每於街衢見之。莫不知其姓名。其被放有訴者。即陳其書判錯失。及身曾負殿。略無差舛。時人服其強記。莫之敢欺。

宏道元年十二月。吏部侍郎魏克己。銓綜人畢。放長榜遂出得留人名。於是衢路喧譁。大為冬集人援引指擿。貶為太子中允。遂以中書舍人鄧元挺替焉。元挺無藻鑒之目。又患消渴。選人因號為鄧渴。

如意元年九月。天官郎中李至遠知侍郎。時有選人姓刁。又有王元忠並被放。乃密與令史相知。減其點畫。刁改為丁。王元忠改為士元中。擬授官後。即加文字。至遠一覽便覺曰。今年銓覆數萬人。總識記姓名。安有丁士者。此刁某王某也。遽窮其奸。登時承服。省中以為神明。

長壽二年九月。許子儒除吏部侍郎。性無藻鑒。所視銓綜。皆委令史縱直。謂直曰。汝平配也。

久視元年七月。顧琮除吏部侍郎。時多權幸。好行囑託。琮性公方。不堪其弊。嘗因官齋至寺。見壁上畫地獄變相。指示同行曰。此亦稱君所為。何不畫天官掌選耶。

景龍三年。鄭愔與崔湜同執銓管。數外倍留人。及授擬不遍。即探用三考。二百日闕。夏不行。又用兩考。二百日闕。朝注夕改。無復準定。選人得官。乃有三考不得上者。有一人索遠。得校書郎。其或未能處置者。即給公驗。謂之比冬。故選司綱維紊亂。以崔鄭為口實。自後頗難綱紀。

景雲元年。盧從願為吏部侍郎。精心條理。大稱平允。其冒名偽選。及虛增功狀之類。皆能擿發其事。典選六年。頗有聲稱。時人云。前有裴馬。後有盧李。(謂裴行儉。馬戴。李朝隱。)

開元十一年十二月。吏部侍郎崔林。以舊例有遠惡官六七百員。常不用。此冬因選深人。以此闕銓。日對面注。各得穩便。不入長名。用此遠闕都盡。

十八年。蘇晉為吏部侍郎。而侍郎裴光庭每過官應批退者。但對眾披簿。以朱筆點頭而已。晉遂榜選院雲。門下點頭者。更引注擬。光庭以為侮己。不悅。時有門下主事閻麟之為光庭心腹。專知吏部過官。每麟之裁定。光庭隨口下筆。時人語曰。麟之手。光庭口。

天寶元年冬選。六十四人判入等。時御史中丞張倚男奭判入高等。有下第者嘗為薊令。以其事白於安祿山。祿山遂奏之。至來年正月二十一日。遂於勤政樓下。上親自重試。惟二十人比類稍優。余並下第。張奭不措一詞。時人謂之曳白。吏部侍郎宋遙。貶武當郡太守。苗晉卿貶安康郡太守。考官禮部郎中裴朏。起居舍人張炟。監察御史宋昱。左拾遺孟國朝。並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