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唐會要卷七十四



貞元二年三月。吏部奏。伏準今年二月十三日敕。除台省常參官。餘六品已下。並準舊例。都付本司處分者。其六品以下選人中。有人才書判。無闕相當。承前準格。皆送中書門下。又立功狀奏請。要有褒揚等令。並委本司注擬。即不同常格選人。若無闕相當。一一令待續闕。事即停滯。必招喧訴。應緣功狀。及非時與官。合授正員額。並選限內無闕注擬者。伏請量事計日。用成三考闕。如臨時人數稍多。注擬不足。灼然須處置發遣。即請兼用兩考以上得資闕。並量人才資序注擬訖。準敕送中書門下詳定可否。其六品以下。有官資稍高。合入五品。縱非五品。亦請依前送名。敕旨。兩考闕不在用限。其三考闕。如非當年準格令用。除別敕授官人外。亦不在用限。如闕員不足選人。事須處分者。臨時奏聽進止。余例依。其年三月敕旨。五品官。準式不合選補。使注擬。宜付吏部檢勘訖。送中書門下。其據資敘。卻合授六品已下官。任便處分。

其年五月。吏部奏。伏準貞元元年七月二十五日敕。諸州府及京五品已上官停。使下郎官御史等。宜付所司。作條件聞奏者。緣諸色功優。非時授官。闕員稍多。請作節限許集。上州刺史。兩府少尹。四赤令。停替後。請許一月內於都省陳牒納文狀畢。檢勘同具由歷。每至月終。送名中書門下。仍請不試。太原。河中。鳳翔。江陵。成都。興元府少尹赤令。及京兆鴘赤令。中下州刺史。諸使下停減郎官御史等停官。當年並聽集。六品以下常參官。以理去任者。當年聽集。具員官京兆府先申中書門下省。檢勘未成失文歷者。其中先東西在遠。不及選集。並請依後件合集人限。所在陳牒。隨例赴集。選人有明經。進士。道舉。明法出身。無出身人有經制舉。宏詞拔萃及第。判入等清白狀。並有上下考校奏成。及孝義名聞。制及敕褒獎者。或曾任郎官。御史。起居。補闕。拾遺。太常博士。兩府判司。兩府畿赤官。使下郎官。觀察使。節府。都團練。都防禦。度支。水陸運鹽鐵使。留守判官。支使推官。書記等。制敕分明。貞元元年十二月已前離任者。一切聽集。並六府少尹鴘赤令。並不在試例。應未及一考已下。被替丁憂服滿。廢省。患解侍親。並隔絕不上州府縣升降等官。並聽當集。緣未得資望。準六品已下選人例。所試狀縱入下等。望臨時據人材定留放。其違程不上人。經免殿者。聽集。仍卻還本道本色官。應準格未合集人。其中有文詞宏贍。學術精通。灼然為人所知。亦任於所在府州陳狀。本州長官。精加選擇。堪獎拔者。具解申送。依例赴集。至省審加考核。有才實相副。別狀送名。如有逾濫。其本州署申解牒本判官。量事科罰。四品官中。有衰疾情願任致仕官者。但是正員官。不限考數。任於所在州府陳牒。依合集人狀樣通由歷。準前送本道察觀察使上省。不用身到禮部。附學官先及第人薦關吏部者。並聽集。準例試狀定留放。應集合試官。並望準舊例狀一道。仍準建中二年格例。及大曆十一年六月敕。請條委左右僕射兵部尚書侍郎同考試。其狀考入上等。具名所試狀。依限送中書門下。其考入下等者。任還。

十一年十月。罷吏部兵部司封司勛寫急獲告身。凡九十員。

二十三年五月。齊抗以太常卿代鄭餘慶為中書侍郎平章事。先時。每歲吏部選人試判。別奏官考覆。第其上下。既考。中書門下覆奏。擇官覆定。寖以為例。抗為相。乃奏言吏部尚書已是朝廷精選。不宜別差考官重複。其年他官考判訖。俾吏部侍郎自覆。明年。遂不置考判官。蓋因抗所論奏也。

太和六年八月敕旨。凡權知授官。皆緣本資稍優。未合便得藉才。不遽擢用。故且權知。若通計五考。即便同正授。極為僥倖。自今以後。應請州府五品長馬權知正授。通計六考滿停。其勒留官如有未滿六考。停給課料者。便準此卻與支給。

四年五月。中書門下奏。準太和元年九月敕。釐革兩畿及諸州縣官。唯山劍三川峽內。及諸州比遠。許奏縣令錄事參軍。其餘並停。自敕下以來。諸道並有奏請。如滄景德棣。敕後已三數員。伏以敕令頒行。不合違越。苟有便宜。則須改張。自今以後。山劍三川峽內。及諸道比遠州縣官。出身及前資正員官人中。每道除令錄事外。望各許奏三數員。如河北諸道滄景德棣之類。經破盪之後。及靈夏邠寧麟坊等州。全無俸料。有出身及正員官。悉不肯去。吏部從前多不注擬。如假攝有勞。望許於諸色人中。量事奏三數員。其餘勒約及期限。並請依太和元年九月十九日敕處分。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