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唐會要卷二十四



二十二年十一月敕。諸朝集使。十日一參。朔望依例程。應須設食等。準例處分。

永泰元年正月。宰臣王縉等奏。春秋之義。臣子一例。今後有大臣入朝。百寮望請朝罷。於中書行相見之禮。其宴餞準故事。於鴻臚亭集。從之。(時上優寵大臣。入覲之日。建百官朝罷行相見之禮。)

大曆十四年六月。敕諸州刺史。入計如式。

建中二年七月二十二日。敕諸州府。今年朝集使。宜且權停。其貢物及文解等。準例令考典赴上都。

貞元十三年徐州節度使張建封來朝。及命歸鎮。上御製詩以賜之。(牧守共所重。才賢生為時。宣風自淮甸。授鉞膺藩維。入覲展遐戀。臨軒慰來思。忠誠在方寸。感激陳情辭。報國爾所尚。恤人余是資。歡宴不盡懷。車馬當還期。穀雨將應候。行春猶未遲。勿以千里遙。而雲無已知。)又命中使齎所執鞭以賜之曰。以卿大節。歲寒不移。故賜此鞭以表之。又十七年閏正月。夏州節度使右僕射韓全義來朝。自入覲及歸。不見不辭於正朝。(時全義自夏州節度使為蔡州招討。及赦吳少誠。全義至闕。不見不辭於正朝也。)

元和十四年八月。魏博節度使田宏正來朝。賜宴於麟德殿。其大將三百餘人。賜物有差。

十五年二月勒。淄青統押海蕃。每年皆有朝事。比差部領。人數校多。今後差官。正試相兼。不得過五人。

長慶四年敕。節度觀察使入朝。不得別有進獻。

會昌元年六月敕。東道節度使鄭復。雖稱有疾。擅離本道。宜釋放。以後藩鎮。如更違越。必舉憲章。

大中五年正月敕。自今以後。諸道節度防禦經略等使。有請覲者。但先獻表章。請得詔旨許允。即任進發。務使行止之際。臨時不失事機。

二王三恪

武德元年五月二十二日。詔曰。革命創業。禮樂變於三王。修廢繼絕。德澤隆於二代。是以鳴條克罰。杞用夏郊。牧野降休。宋承殷祀。爰及魏晉。禪代相仍。山陽賜號於當塗。陳留受封於典午。上天回眷。授歷朕躬。隋氏順時。遜其寶位。敬承休命。敢不對揚。永作我賓。宜開土宇。其以莒之酅邑。奉隋帝為酅公。行隋正朔。車旗服色。一依舊章。仍立周后介國公。共為二王后。至二年五月。酅公薨。追崇為隋帝。謚曰恭。

貞觀二年八月。制曰。二王之後。禮數宜崇。寢廟不修。廩餼多闕。非所以追崇先代。式敬國賓。可令所司。量置國官。營立廟宇。

永淳元年十一月一日制。以周漢之後為二王。仍封舜禹成湯之裔為三恪。至神龍元年五月十日制。宜依舊以周隋為二王后。

開元三年二月敕。二王后。每年四時享廟牲及祭服祭器。並官給。及帷幄几案有闕。亦官給。主客司四時省問。子孫準同正三品蔭。隋後每年給絹三百匹。米粟三百石。周后每年賜絹二百匹。粟二百石。並春秋支給。仍準見承襲人親兄為分襲者與三分。余各一分。兄弟有得職事官者。其物即還見襲人。十五年閏九月敕。二王后為賓者。會賜同京官正三品。其夫人亦同。諸王公以下。無子孫以兄弟為會。曾經侍養者。聽承襲。(贈爵者亦準此。)若死王事。雖不曾經侍養。亦聽承襲。又二王后犯罪當除爵者。改立次賢。

天寶七載五月十三日制。自古帝王。建邦受命。必敬先代。周備禮文。既存三恪之位。漢從損益。惟立二王之後。自茲以降。且復因循。將廣繼絕之恩。式宏復古之道。宜於後魏子孫中。擇揀灼然相承者一人。封為韓公。準酅介公例。立為三恪。

九載六月六日。處士崔昌上封事。以國家合承周漢。其周隋不合為二王后。請廢。詔下尚書省。集公卿議昌負獨見之明。群議不能屈。會集賢院學士衛包抗表。陳論議之夜。四星聚於尾宿。天象昭然。上心遂定。乃求殷周漢後為三恪。廢韓介酅等公。以昌為贊善大夫。包為虞部員外郎。至十二年五月九日。魏周隋依舊為三恪及二王后。復封韓介酅等公。其周漢魏晉齊梁帝王廟。依舊制。六月九日。崔昌衛包等。皆貶官。太和五年正月。酅國公楊元溱奏。臣先祖隋文帝等陵四所。在鳳翔一所。揚州兩所。京兆府一所。準去年四月九日敕。二王后介國公先祖陵。例每陵每月合給看守丁三人。鳳翔府已蒙給丁訖。其京兆府及揚州。未蒙準敕例給。敕旨各令州府準元敕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