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唐會要卷二十四



開成五年十月敕。介公宇文士元亡。宜輟今月五日朝參。便為例程。

會昌三年八月。中書門下奏。二王后為國賓。又是一品。前年方與輟朝。請編入令式。從之。

朔望朝參(常朝日附。)

貞觀二十二年十月八日。令百寮朔望日。服蔥褶以朝。

永徽元年十月五日。京官文武五品。依舊五日一參。

神龍元年四月十四日。初令文武官五品以上。每朔望參日。升殿食。

先天二年十月敕。文武官朝參。著蔥褶珂傘者。其有不著入班者。各奪一月俸。若無故不到者。奪一季祿。其行香拜表不到。亦準此。頻犯者量事貶降。其衣冠珂傘。乃許著到曹司。

開元中。蕭嵩奏。每月朔望。皇帝受朝於宣政殿。先列仗衛。及文武四品以下於庭。侍中進外辦。上乃步自序西門出。升御座。朝罷。又自御座起。步入東序門。然後放仗散。臣以為宸儀肅穆。升降俯仰。眾人不合得而見之。乃請備羽扇於殿兩廂。上將出。所司承旨索扇。扇合。上座定。乃去扇。給事中奏無事。將退。又索扇如初。令以例程。

開元二十五年。御史大夫李通奏。每至冬至。及緣大禮。應朝參官。並六品清官。並服朱衣。餘六品以下。許通著蔥褶。如有襂故。準式不合著朱衣蔥褶者。其日聽不入朝。自余應合著而不著者。請奪一月俸。以懲不恪。制曰。可。

天寶三載二月三十日敕。百官朔望朝參。應服蔥褶。並著珂傘。至閏二月一日宜停。自今以後。每逢此閏。仍永為例程。

六載九月二十一日敕。自今以後。每朔望朝。時於常儀一刻。進外辦。每座喚仗。令朝官從容至合門。入至障外。不須趨走。百司無事。至午後放歸。無為守成。宜知朕意。至十二載十一月十三日。御史中丞吉溫奏。請京官朔望朝參。著朱衣蔥褶。五品以上。著珂傘。制曰。可。十三載九月。御史中丞吉溫奏。朔望朝參。望自今以後。除仗衛官外。余官不到兩人以上者。及本司官長。各奪一季祿。五人以上者。奏聽處分。至冬令仍著蔥褶並珂傘。若不具者。請準敕彈奏。從之。

十四載三月一日敕。常參官分日入朝。尋勝宴樂。

乾元三年四月十五日敕。員外郎五品以上常參官。自今以後。非朔望日。許不入。賊平之後。依舊常參。(時安史據河洛故也。)

廣德二年九月一日敕。朝官遇泥雨。準儀制令。停朝參。軍國事殷。若準式停。恐有廢闕。泥既深阻。許延三刻傳點。待道路通。依例程。以後亦宜準此。

大曆七年六月。御史大夫李棲筠奏。伏以朝廷之儀。義當祗肅。今者以手力資錢。比俸祿舊罰。請準永泰元年八月敕為定。其一司之中。有三人以上是參官。其日並不到者。本司長官。請罰一月手力資錢。其一月內三度不到者。雖每度有罰。亦準前罰一月資錢。每月仍便於左藏庫折納。其有久不朝謁。並假過百日以上者。望令本司錄奏。如兼容隱。台司訪察彈奏。余請依後敕處分。從之。又文武常參官。或有晚入。並全不到。及班列失儀。委御史台錄名。牒所由。奪一月俸。經三度以上者。彈奏。準開元二十二年五月敕。如聞朝官仗下多到門。及中書門下不散。自今以後。宜令台司糾察。除公事見宰相。一切從正門出。違者彈奏。又準乾元元年敕。朝參官無故不到。奪一月俸。

貞元二年八月一日。御史中丞竇參奏。準儀制令。泥雨合停朝參。伏以軍國事殷。恐有廢闕。請令每司長官一人入朝。有兩員並副貳。亦許分日。其夜甚雨至明不止。許令仗下後。到外廊食訖。入中書。其餘官及王府長官。並請停朝。任於本司勾當公事。泥雨經旬。亦望準此。

七年十一月詔。常參官入閣。不得奔走。其有周以下喪者。禁襂服。朝會服。衣綾袍金玉帶。初。金吾將軍沈房。有弟喪。公服不衣。襂服入門。上問宰臣。董晉對曰。準式。朝官有周以下喪者。許服絕縵衣。不合淺色。上曰。南班何得有之。對曰。因循而然。又曰。在式朝官。皆以綾為袍。五品以上服金玉帶。取其文彩華飾。以奉上也。昔尚書郎含香。此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