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唐會要卷六十二



建中三年九月。御史台奏。其推知御史差使改移。其兩推即須改入。舊例合有推官。今請置兩員。與本推御史同推。御史縱有改移。不失根本。若非職掌見任官。手力外。請給十年充糧料等。取贓贖錢。敕旨。依奏。

元和五年四月。命監察御史楊寧。往東都按大將令狐運事。時杜亞為東都留守。素惡運。會盜發洛城之北。運適與其部下畋於北邙。亞意為盜。遂執訊之。逮系者四十餘人。寧既按其事。亞以為不直。密表陳之。寧遂得罪。亞將逞其宿怒。且以得賊為功。上表指明運為盜之狀。上信而不疑。宰臣以獄大宜審。奏請覆之。命侍御史李元素就覆焉。亞迎路以獄成告。元素驗之五日。盡釋其囚以還。亞大驚且怒。親追送馬上責之。元素不答。亞遂上疏。又論元素。元素還奏言未畢。上怒曰。出俟命。元素曰。臣未盡詞。上又曰。且去。元素復奏曰。臣一出。不復得見陛下。乞容盡詞。上意稍緩。元素盡言運冤狀明白。上乃悟曰。非卿孰能辨之。後數月。竟得真賊。元素由是為時器重。累遷給事中。每美官缺。必指元素焉。

八年九日。御史中丞薛存誠奏。當司應受事推勘等。台中舊例。及興元元年十月四日。御史大夫崔縱重奏。取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各二人。共成四推。猶以東西推為名。又各分京城諸司。及道州府。為東西之限。只日則台院受事。雙日則殿院受事。其中一人有故。則同推便知者。伏以所分諸司。及府州為限。已定。事若並至。無例均分。劇者則推鞫難精。閒者則吏能莫試。今請不以東西為限。亦不以取只日雙日受事。但請依舊請四推御史。令輪環受事。周而復始。如此則才用俱展。勞逸必均。其餘應緣推事。須有約勒。若一一聞奏。慮煩聖聽。敕下後。請隨事條流。敕旨。依奏。

太和二年閏三月。中書門下奏。御史台推事。縱有特宣。亦須正敕。應朝官犯罪。準獄官令。先奏後推。格式具存。合共遵守。臣等請便提舉。敕旨。依奏。

四年八月。御史中丞魏?奏。諸道州府百姓。詣台奏事。多差御史推劾。臣恐煩勞州縣。先請差度支戶部鹽鐵院官帶憲銜者推勘。又各得三司使申。稱院官人數不多。例專掌院務課績。今諸道觀察使幕中判官。少不下五六人。請於其中帶憲銜者。委令推劾。如累推有勞。能雪冤滯。若御史台缺官。便令聞奏。從之。

出使

貞觀四年。監察御史王凝。使至益州。刺史高士廉勛戚自重。從眾僚候之升仙亭。凝不為禮。呵卻之。士廉甚恥恚。至五年。入為吏部尚書。會凝赴選。因出為蘇湖令。

十七年。監察御史汲師。巡獄至長安。縣令李乾佑不知御史至。巡訖。將上馬。乾佑始來。師顧見。不言而去。乾佑深憾之。二十年四月。乾佑除御史中丞。遂出為新樂令。

顯慶三年七月。監察御史胡元范使越巂。至益州。駙馬都尉喬師望為長史。出迎之。先是。敕斷迎使臣。師望託言他行。元范引卻。不與相見。師望又忿憾。按轡專道。徐反駐後塵。及元范按劾其枉僧事。師望素與許敬宗善。先驛奏之。元范及回。免官。

麟德二年十月。征劉仁軌。次於萊。舍於驛西廳。夜已久。有御史至。驛人白曰。西廳少佳。有使止矣。曰誰。曰。帶方州刺史。御史令移卻。仁軌遽就東廳。既至。拜憲大夫。其御史愧不自安。他日。謂侍御曰。諸公出使。當須振舉冤滯。發明耳目。興行禮義。無為煩擾州縣。而自重其權。指行中曰。只如某侍御。夜到驛中西廳。所校幾何。苦死遣移。乃就東廳。豈忠恕之事耶。願諸公勿為也。諸御史莫不翕然自誡。

乾封二年二月。韋思謙除侍御史。與公卿相見。未常行拜禮。或勉之。約曰。鵰鶚鷹鸇。豈眾禽之偶。奈何設拜以狎之。且耳目之官。故當特立。乃曰。御史銜命出使。不能動搖山嶽。震懾州縣。誠曠職耳。

開元五年。監察御史杜暹。往磧西覆屯。會郭虔瓘與史獻等不協。更相執奏。詔暹按其事實。史獻以金遺。暹固辭。左右曰。公遠使絕域。不可失蕃人情。暹不得已。受之。埋於幕下。既去出境。乃移牒令收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