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唐會要卷六十二



景龍元年九月十九日敕。選擇御史。令本司長官共中書門下商量。並錄由歷進奏者。

開元十九年正月二十八日敕。左右藏太倉署。差御史監知出納。至二十一年三月十九日敕。監倉庫各定御史一人。一年一替。左右巡御史。亦各定一人。一季一替。並不得改換及差使。

天寶二年八月七日敕。所置御史。職在彈違。雜充判官。誠非允當。其諸道節度使。先取御史充判官者。並停。自今已後。更不得奏。若切須奏者。不得占台中缺。其本台長官充使者。不在此限。

四載十一月十六日敕。御史宜依舊制。黃卷書缺失。每歲委知雜御史長官。比類能否。送中書門下。改轉日褒貶。

至德元年七月十三日敕。風憲之地。百寮準繩。頃者有司。殊非慎擇。其御史須曾任州縣理人官者。方得薦用。

寶應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御史大夫嚴武奏。應在外新除御史赴台。停止店肆。事亦非宜。仍令所在給公乘發遣。以為永例。敕旨。依奏。

建中三年九月一日敕。御史大夫中丞奏授御史。便充台中職掌者。宜占缺。以後並依此處分。

貞元十二年十月。御史台奏。伏準貞元二年班序敕。諸使下三院御史。有本官是常參官兼者。即入本官班。如內供奉里行。即入御史班。緣使下御史稍多。近例並不在內供奉班內。臣等參詳。伏請自今已後。請使下御史內供奉者。入門日。並依宣政殿前班位。次員外郎之後。在正台監察御史之上。便為例程。庶協通規。敕旨。依奏。

元和六年三月。御史台奏。準令。用未後決囚者。請不過申時。如敕到府及諸司。已未後至者。伏乞至來日。仍請勒本司。準舊例。與御史同臨引決。敕旨。依奏。

長慶三年八月。御史台行從印一面。出使二面。比來御史出使推按。或用廢印。或所在取州縣印文狀。伏以使臣銜命推案。事須用印。無非切要。既於所在求印。事以漏泄。伏請令有司鑄造。從之。

太和四年三月。御史台奏。三院御史盡入。到朝堂前無止泊處。請置祗候院屋。知雜御史元借門下直省屋後檐權坐。知巡御史元借御書直省屋後檐權坐。每日早入。至巳時方出。入前後並本所由自門下直省院西。京兆尹院東。有官地。東西九十尺。南北六十尺。請準長慶元年八月。於中書南給官地。度支給錢。

置僕射祗候院例。給此地充三院御史祗候院。請度支給錢一千貫文。台司自句當。從便起造。伏以御史風憲之職。行止有常。朝堂祗事。每日須入。從前假借。不遑啟居。或與吏伍相參。或當食無所。今伏請前件地名。及起舍價。伏乞聖慈。允臣所請。敕旨。依奏。

會昌二年九月。御史中丞李回奏。文武常參。據品秩令式。合置引馬。臣伏以車服之制。並示等威。著在典章。所宜遵守。近者班行之士。官位已高。或以散?自謙。或以簡便為意。卒相仿效。不置引馬。街衢之內。品秩莫分。事涉因循。頗乖典故。其文武常參官。起今已後。並據品秩。準例置引馬。其有合置不置。許臣司糾舉。罰一月俸料。如違犯不已。請具奏聞。庶存制度。用表官榮。敕旨。依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