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唐會要卷五十



先天二年五月十四日。敕王公以下。不得輒奏請將莊宅置寺觀。

開元九年十二月。天台山道士司馬承員上言。今五嶽神祠。山林之神。非正真之神也。五嶽皆有洞府。有上清真人降任其職。山川風雨。陰陽氣序。是所理焉。冠冕章服。佐從神仙。皆有名數。請別立齋祠之所。上奇其說。因敕五嶽。各置真君祠一所。

二十二年十月十三日詔。道家三元。誠有科戒。朕嘗精意久矣。而物未蒙福。今月十五日。是下元齋日。禁都城內屠宰。自今已後。及天下諸州。每年正月七月十月三元日。十三日至十五日。並官禁斷屠宰。

二十四年五月十三日敕。每年春季。鎮金龍王殿功德事畢。合獻投山水龍璧。出日。宜差散官給驛送。合投州縣。便取當處送出。準式投告。

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七日。敕諸州元元皇帝廟。自今已後。每年二月降生日。宜準西都福唐觀。一例設齋。

二十六年六月一日。敕每州各以郭下定形勝觀寺。改以開元為額。至天寶元年四月八日。開元觀主李昭宗奏。本觀先是清都觀。敕改為開元觀。屬元元降符。陛下加號。往年改額。題開元文字。今日崇號。合兼天寶之名。其額望請改為大唐開元天寶之觀。敕依。其天下諸州開元觀。並加天寶字。

二十七年五月二十八日敕。祠部奏。諸州縣行道散齋觀寺。準式。以同華等八十一州郭下僧尼道士女冠等。國忌日各就龍興寺觀行道散齋。復請改就開元觀寺。敕旨。京兆河南府。宜依舊觀寺為定。唯千秋節及三元行道設齋。宜就開元觀寺。余依。至貞元五年八月十三日。處州刺史齊黃奏。當州不在行香之數。乞伏同衢婺等州行香。敕旨。依。其天下諸上州。未有行香處。並宜準此。仍為恆式。

二十九年九月七日敕。諸道真容。近令每州於開元觀安置。其當州及京兆河南太原等諸府有觀處。亦各令本州府寫貌。分送安置。天寶三載三月。兩京及天下諸郡。於開元觀開元寺。以金銅鑄元宗等身。天尊及佛各一軀。

天寶元年二月二十二日敕文。追贈莊子南華真人。所著書為南華真經。文子。列子。庚桑子。宜令中書門下更討論奏聞。至其年三月十九日。宰臣李林甫等奏曰。莊子既號南華真人。文子請號通元真人。列子號沖虛真人。庚桑子號洞靈真人。其莊子。文子。列子。庚桑子。並望隨號稱。從之。

二年三月二十八日。上親祠元元皇帝廟。追尊元元皇帝父周上御史大夫。復追尊為先天太上皇。母益壽氏號先天太后。

其年十二月二十日。太子賓客賀知章。請為道士。還鄉。舍會稽宅為千秋觀。至七年八月十五日。敕兩京及諸郡所有千秋觀寺。宜改天長名。

四載十月二十三日詔。其墳籍中有載元元皇帝及南華真人舊號者。並宜改正。其餘編錄經義等書。宜以道德經在諸經之首。南華等經。不宜編列子書。

五載二月十三日。太清宮使門下侍郎陳希烈奏。大聖大祖元元皇帝以二月十五日降生。既是吉辰。請四月八日佛生日。準令休假一日。從之。

六載五月十三日。後漢張天師。冊贈太師。梁貞白先生陶宏景冊贈太保。

八載閏五月五日制。文宣王與聖祖同時。俱為教首。雖考言比德。理在難明。而問禮序經。跡親授受。思廣在三之義。用崇德一之尊。宜於太清太微宮聖祖前。更立文宣王道像。與四真列侍左右。

其年八月二十日。司封奏。道士籍每一載一度。永為恆式。

至德二載十一月二十七日敕。道士女冠。宜依前屬司封。

貞元七年四月。吉州刺史閻采上言。請為道士。從之。賜名遺榮。

元和二年二月詔。僧尼道士。同隸左右街功德使。自是祠部司封。不復關奏。

其年三月詔。男丁女工。耕織之本。雕牆峻宇。耗蠹之源。天下百姓。或冒為僧道士。苟避徭役。有司宜備為科制。修例聞奏。

大中五年五月。河中節度使鄭先奏。永樂縣道士侯道華上升。詔改所居道淨院為升仙院。仍賜帛五百匹。以飾廊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