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唐會要卷七十六



開成元年二年三年。並高鍇知貢舉。每年皆恩賜題目。及第並四十人。

其年十月。中書門下奏。朝廷設文學之科。以求髦俊。台閣清選。莫不由茲。近緣核實不在於鄉閭。趍名頗雜於非類。致有跋扈之地。情計交通。將澄化源。在舉明憲。臣等商量。今日以後。舉人於禮部納家狀後。望依前五人自相保。其衣冠則以親姻故舊。久同游處者。其江湖之士。則以封壤接近。素所諳知者為保。如有缺孝弟之行。資朋黨之勢。跡由邪徑。言涉多端者。並不在就試之限。如容情故。自相隱蔽。有人糾舉。其同舉人並三年不得赴舉。仍委禮部明為戒勵。編入舉格。敕。依奏。

會昌三年正月敕。禮部所放進士及第人數。自今後。但據才堪即與。不要限人數每年止於二十五人。

四年二月。權知貢舉左僕射太常卿王起。放及第二十五人。續奏五人堪放及第。楊質至。竇緘。楊嚴。鄭朴。源重。奉敕。祗放楊嚴及第。余並落下。

五年二月。諫議大夫權知貢舉陳商。放及第三十七人

其年三月。敕戶部侍郎翰林學士白敏中重試。覆落七人。

其月。中書門下奏。貢舉人並不許於兩府取解。仰於兩都國子監就試。

大中元年正月。禮部侍郎魏扶放及第二十三人。續奏堪放及第三人。封彥卿。崔琢。鄭延休等。皆以文藝為眾所知。其父皆在重任。不敢選。取其所試詩賦封進。奏進止。令翰林學士戶部侍郎知制誥韋琮等考。盡合程度。

其月二十五日。奉進止。並付所司放及第。有司考試。祗合在公。如涉徇私。自有典刑。從今已後。但依常例取捨。不得別有奏聞。

其年六月。中書門下奏。貢舉人取解。宜準舊例。於京兆河南府集試。從之。

二年正月。中書門下奏。從貞元元年太和九年秋冬前。皆是及第。便從諸侯府奏試官。充從事。兼史館集賢宏文諸司諸使奏官充職。以此取人。常多得士。由是長不乏材用。太和會昌末。中選後四選。諸道方得奏充州縣官職。如未合選。並不在申奏限。臣等昨已奏論。面奉進止。自今已後。及第後第三年。即任奏請。敕旨。依奏。

天佑三年三月敕。今年吏部所放進士。依去年人數外。更放兩人。

緣舉雜錄

長壽。二年十月。左拾遺劉承慶上疏曰。伏見比年以來。天下諸州所貢物。至元日。皆陳在御前。唯貢人獨於朝堂拜列。但孝廉秀異。既充歲貢。宜列王庭。豈得金帛羽毛。升於玉階之下。賢良文學。棄彼金門之外。恐所謂貴財而賤義。重物而輕人。伏請貢人至元日引見。列在方物之前。以備充庭之禮。制曰。可。

開元五年九月詔。諸州鄉貢明經進士見訖。宜令引就國子監。謁先師。學官為之開講。質問疑義。仍令所司優厚設食。兩館及監內得解舉人。亦準此。其日。清官五品已上。及朝集使。並往觀禮。即為例程。(謁先師。自此始也。)

十九年六月敕。諸州貢舉。皆於本貫籍分信明者。然依例。不得於所附貫。便求申送。如有此色。所由州縣即便催科。不得遞兼容許。

二十四年九月二十日。禮部以貢舉請別置印。

天寶十二載七月十三日詔。天下舉人。不得充鄉賦。皆須補國子學士。及郡縣學生。然後聽舉。至至德元年已後。依前鄉貢。永泰元年七月。以京師米貴。遂分兩京集舉人。至大曆十年五月十九日敕。今年諸色舉人。悉赴上都。準舊例。十月二十五日隨考試。戶部著到。興元元年。中書省有柳樹。建中末枯。至是再榮。人謂之瑞柳。禮部侍郎呂渭試進士。以瑞柳為題。上聞而惡之。

貞元七年。兵部侍郎陸贄。權知貢舉。時崔元翰梁肅。文藝冠時。贄輸心於肅。與元翰推薦藝實之士。升第之日。雖眾望不愜。然一歲選士。纔十四五。數年之內。居台省者十餘人。

十六年十二月敕。禮部別頭舉人。宜委禮部考試。不須置別頭。

十八年五月敕。明經進士。自今已後。每年考試所拔人。明經不得過一百人。進士不得過二十人。如無其人。不必要補此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