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唐會要卷四十六



二十一年四月。封第十弟諤為欽王。第十一弟諴為珍王。男建康郡王沔為均王。改名緯。臨淮郡王洵為漵王。改名縱。宏農王浼為莒王。改名紓。漢東郡王泳為密王。改名綢。晉陵郡王湜為郇王。改名總。高平郡王淑為邵王。改名約。雲安郡王滋為宋王。改名結。宣城郡王淮為集王。改名緗。德陽郡王湑為冀王。改名絿。河東郡王浥為和王。改名綺。第十七男絢。封衡王。十九男纁。封會王。二十男綰。封福王。二十一男紘。封撫王。二十三男緄。封岳王。二十四男紳。封袁王。二十五男綸。封桂王。二十七男繟。封翼王。庚戌。封皇太子長子寧為平原郡王。二子寬為同安郡王。三子宥為延安郡王。四子察為彭城郡王。五子寰為高密郡王。六子寮為文安郡王。

元和元年八月。制封皇太子男平原郡王寧為鄧王。同安郡王寬為澧王。延安郡王宥為遂王。彭城郡王察為深王。高密郡王寰為洋王。文安郡王寮為絳王。第十男審為建王。

長慶元年三月。封弟憬為鄜王。悅為瓊王。惸為沔王。懌為婺王。愔為茂王。怡為光王。協為淄王。憺為衢王。惋為澶王。皇子湛為鄂王。涵為江王。湊為漳王。溶為安王。瀍為潁王。宜令有司。擇禮冊命。鄂王尋改為景王。

太和八年十一月敕。故澧王長子漢。可封東陽郡王。次男源。可封安陸郡王。三男演。可封臨川郡王。故深王長男潭。封河內郡王。次男淑。封吳興郡王。故絳王長男洙。封新安郡王。次男滂。封高平郡王。故漵王長男涌。封潁川郡王。淄王長男澣。封許昌郡王。沔王長男瀛。封晉陵郡王。祁王長男溥。封平陽郡王。

開成二年八月。敬宗皇帝第二子休復。封梁王。第三子執中。封襄王。第四子言揚。封汜王。第六子成美。封陳王。

五年三月。故襄王男寀。封樂安郡王。故陳王第十六男儼。封宣城郡王。

會昌六年五月敕。長男溫。可封鄆王。第二男涇。可封雅王。第三男滋。可封蘄王。第四男沂。可封慶王。

大中二年二月。封第五男澤為濮王。

三年十一月。封憲宗皇帝第十七男惕為彭王。

五年。封第六子潤為鄂王。

六年十一月。封憲宗皇帝第十八男惴為棣王。

八年。封第七子洽為懷王。第八子汭為昭王。第九子汶為康王。

十一年。封第十子灌為衛王。第十一子澭為廣王。

十四年。封憲宗子?為信王。

鹹通三年。封長子佾為魏王。第二子侹為涼王。第三子佶為蜀王。第四子侃為威王(初封郡王。)封憲宗子?為榮王。

八年。封順宗第二十二子緝為蘄王。

十三年。封第六子保為吉王。第八子倚為睦王。

中和元年九月十六日。封長子震為建王。

光啟三年十一月十四日。封第二子陛為益王。

乾寧元年十月十八日。封第二子祤為棣王。第三子禊為虔王。第四子禋為沂王。第五子禕為遂王。

四年正月二十二日。封第六子秘為景王。第七子禖為祁王。

光化二年十一月十九日。封第八子禎為雅王。第十子祥為瓊王。

封建雜錄上

貞觀二年十二月十六日。太宗以宇內清晏。思以致理。謂公卿曰。朕欲使子孫長久。社稷永安。其理如何。尚書右僕射宋國公瑀對曰。臣觀前代。國祚所以長久者。莫不封建諸侯。以為盤石之固。秦並六國。罷侯置守。二世而亡。漢有天下。眾建藩屏。年踰四百。魏晉廢之。不能永久。封建之法。實可遵行。上然之。始議分封裂土之制。禮部侍郎李百藥論曰。周氏以鑒夏殷之長久。遵黃唐之並建。維城盤石。深根固本。雖王綱弛廢。而枝幹相持。故使逆節不生。宗祀不絕。秦氏背師古之訓。棄先王之道。踐華恃險。罷侯置守。子弟無尺土之邑。兆庶罕共理之憂。故一夫號澤。七廟隳祀。臣以為自古皇王。君臨宇內。莫不受命上元。飛名帝籙。締構遇興王之運。殷憂屬啟聖之期。雖魏武攜養之資。漢高徒役之賤。非止意有覬覦。推之亦不能去也。若其獄訟不歸。菁華已竭。雖帝堯之光被四表。大舜之上齊七政。非止情存揖讓。守之亦不可固焉。以放勛重華之德。尚不能克昌厥後。是知祚之長短。必在天時。政或盛衰。有關人事。宗周卜世三十。卜年七百。雖淪胥之道斯極。而文武之器猶在。斯則龜鼎運祚。已懸定於杳冥也。至使南征不返。東遷避逼。禋祀如?。郊畿不守。此乃陵夷之漸。有累於封建焉。暴秦運距閏余。數終百六。受命之主。德異禹湯。繼世之君。才非啟誦。借使李斯王綰之輩。鹹開四履。將閭子嬰之徒。俱啟千乘。豈能逆帝王之勃興。抗龍顏之祚命耶。然則得失成敗。各有由焉。而著述之家。多守常轍。莫不情忘今古。理蔽澆淳。欲以百王之季。行三代之法。天下五服之內。盡封諸侯。王畿千里之間。俱為采地。是以結繩之化。行虞夏之朝。用象刑之典。理劉曹之末。鍥船求劍。未見其可。膠柱成文。彌所多惑。徒知問鼎請隧。有懼霸王之師。白馬素車。無復藩籬之援。不悟望夷之釁。未堪羿浞之災。復思高貴之殃。寧異申鄫之酷。此乃欽明昏亂。自系安危。固非守宰公侯。以成興廢。且數代之後。王室寖微。自藩屏化為仇敵。家殊俗。國異政。強凌弱。眾暴寡。疆場彼此。干戈侵伐。狐駘之役。女子盡髽。崤陵之師。只輪不返。斯蓋略舉一隅。其餘不可勝數。陸士衡方規規然雲。嗣王委其九鼎。凶族據其大邑。天下晏然。以理待亂。斯言謬也。而設官分職。任賢使能。以循良之才。膺共理之寄。刺郡分竹。何代無人。至使地或呈祥。天不愛寶。人稱父母。政比神明。曹元首方區區然稱與人共其樂者。人必憂其憂。與人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豈容委以侯伯。則同其安危。任之牧宰。則殊其憂樂。何斯言之妄也。封君列國。藉慶門資。忘先業之艱難。輕自然之崇貴。莫不代增淫虐。時益驕侈。離宮別館。切漢凌雲。或刑人力而將盡。或召諸侯而共樂。陳靈則君臣悖禮。共侮征舒。衛宣則父子聚麀。終誅壽朔。乃云為己思理。豈若是乎。內外群官。選自朝廷。擢士庶以任之。澄水鏡以鑒之。年勞優其階品。考績明其黜陟。爵非代及。用賢之路斯廣。人無定主。附下之情不固。此乃愚智所辨。安可惑哉。至如滅國殺君。亂常乾紀。春秋二百年問。略無寧歲。次雎鹹秩。遂用玉帛之君。魯道有盪。每等衣裳之會。縱使西漢哀平之際。東漢桓靈之時。下吏淫暴。必不至此。為政之理。可以一言蔽焉。陛下獨照宸衷。永懷前古。將復五等。而修舊制。建萬國而親諸侯。竊以漢魏以還。餘風之弊未盡。勛華既往。至公之道斯革。請待琢雕成朴。以質代文。刑措之教一行。登封之禮雲畢。然後定疆理之制。議山河之賞。未為晚焉。中書侍郎顏師古論封建表曰。伏聞前年。陛下親發聖慮。特降明敕。博問卿士。議欲封建。既合事宜。實惟理要。然而議者不一。各執異端。或欲追法殷周。遠遵上古。天下之地。盡為封國。庶姓群官。皆錫茅社。或雲雕弊之後。人稀土廣。封建之事。蓋未可行。此皆不臻至理。兩失其衷。臣愚以為當今之要。莫如量其遠近。分置王國。均其戶邑。強弱相濟。畫野分疆。不得過大。間以州縣。雜錯而居。互相維持。永無傾奪。使各守其境。而不能為非。協力同心。則足扶京室。陛下然後分命諸子。各就封之。為置官寮。皆一省選用。法令之外。不得擅作威刑。朝貢禮儀。具為條式。一定此制。萬代永久。則狂狡絕暴慢之心。本朝無怵惕之慮。特進魏徵議曰。臣聞三代之利建藩屏。保乂皇家。兩漢之大啟山河。同獎王室。故楚國不恭。齊桓有召陵之舉。諸呂構難。朱虛奮北軍之謀。九鼎危而復安。諸侯傲而還肅。比夫秦之孤立。子弟為匹夫。魏氏虛名。藩捍若囹圄。豈可同年而語哉。至於同憂共樂之談。百足不僵之義。曹冏六代。陸機五等。論之詳矣。陛下發明詔。封五等。事雖盡善。時即未遑。何也。自隋氏亂離。百殃俱起。黎元塗炭。十不一存。始蒙敷至仁以流元澤。沐春風而沾夏雨。一朝棄之。為諸侯之隸。眾心未定。或致逃亡。其未可一也。既立諸侯。當建社稷。禮樂文物。儀衛左右。頓闕則理必不安。粗修則事有未暇。其未可二也。大夫卿士。鹹資祿俸。薄賦則官府困窮。厚斂則人不堪命。其未可三也。王畿千里。地稅不多。至於貢賦所資。在於侯甸之外。今並分為國邑。京師府藏必虛。諸侯朝宗。無所取給。其未可四也。今燕秦趙代。俱帶蕃夷。黜羌旅拒。匈奴未滅。追兵內地。遠赴邊庭。不堪其勞。將有他變。難安易動。悔或不追。其不可五也。原夫聖人舉事。貴在相時。時或未可。理資通變。敢進芻蕘之議。惟明主擇焉。六年。監察御史馬周上疏曰。伏見詔書。令宗室勛賢。作鎮藩部。貽厥子孫。嗣守其政。非有大故。則無黜免。臣竊惟陛下封之者。愛之重之。欲其?裔承守。而與國無疆也。臣以為如詔旨者。陛下思所以安存之。富貴之。然後使為世官也。古者以堯舜之父。猶有朱均之子。儻有孩童嗣職。萬一驕愚。則兆庶被其殃。而國家受其敗。正欲絕之。則子文之理猶在。正欲留之。而欒黶之惡已彰。與其毒害於見存之百姓。則寧使割恩於已亡之一臣明矣。然則向所謂愛之者。乃適所以傷之也。臣謂宜賦以茅土。?其戶邑。必有材器。隨器方授。則雖其翰翮非強。亦可以獲免凶累。昔漢光武不任功臣以吏事。所以終全其代者。良得其術也。願陛下深思其宜。使夫得奉天恩。而子孫終其福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