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唐會要卷八十七



開成元年。李石以中書侍郎判收茶法。復貞元之制也。

三年。以戶部尚書同平章事楊嗣復主之。多革錢穀監院之陳事。至大中壬申。凡十五年。多任元臣。以集其務。崔珙自刑部尚書拜。杜悰以淮南節度使領之。既而皆踐公台。薛元賞。李執方。盧宏正。馬植。敬暉五人。於九年之中。相踵理之。植亦自是居相位。

大中五年二月。以戶部侍郎裴休為鹽鐵轉運使。明年八月。以本官平章事。依前判使。始者。漕米歲四十萬斛。其能至渭倉者。十不三四。漕吏狡蠹。敗溺百端。官舟之沉。多者歲至七十餘只。緣河奸犯。大紊晏法。休使寮屬按之。委河次縣令董之。自江津達渭。以四十萬斛之傭。計緡二十八萬。悉使歸諸漕吏。巡院胥吏。無得侵牟。與之為法。凡十事奏之。六年五月。又立稅茶之法。凡十二條。陳奏。上大悅。詔曰。裴休興利除害。深見奉公。盡可其奏。由是三歲漕米至渭濱。積一百二十萬斛。無升合沉棄焉。

十年。裴休出鎮澤潞。尋以柳仲郢。夏侯孜。杜悰迭判之。至鹹通五年。南蠻攻安南府。連歲用兵。饋挽不集。詔江淮鹽鐵巡院和雇舟船。運淮南浙西道米至安南。乾符中。又以崔彥昭王凝判之。二年。凝以所補吏生賦改官。復命裴坦判之。高駢為潤州節度。移鎮淮南。亦就判使務。

中和元年。黃巢犯闕。車駕出狩興元府。又以蕭遘韋昭度判之。及命侍中王鐸為行營都統。率諸道之兵。收復京城。慮調發不時。乃以昭度兼供運使。至光啟中。所在征鎮。自擅兵賦。皆不上供。歲時但貢奉而已。由是江淮轉運路絕。國命所能制者。唯河西山南劍南嶺南西道。洎宦官田令孜自蜀中扈從。召募新軍。號左右神策。共四十四部。並南衙官屬僅萬餘。三司轉無調發之所。舊日兩池榷鹽稅課鹽鐵使。特置鹽官。以總其事。自亂離之後。河東節度使王重榮兼領榷務。歲出課鹽三千車以進。至是令孜以軍食闕供。乃舉廣明故事。請以兩池榷務歸之鹽鐵。詔下。重榮上章論訴。竟不能奪。天復中。朱全忠兼鎮河中。兩池鹽課。始加至五十車。自大順年後。又以孔緯。杜讓能。崔昭緯。嗣薛王知柔。徐彥若。韓建。崔允。裴樞。柳璨。相次判之。

漕運

舊制。凡陸行之馬程。日七十里。步及驢五十里。車三十里。水行之程。舟之重者。溯河日三十里。江四十里。余水四十五里。空舟溯河四十里。江五十里。余水六十里。沿流之舟。即輕重同制。河日一百五十里。江一百里。余水七十里。其如底柱之類。不拘此限。若遇風水淺不得行者。即於隨近官司中牒檢印記。聽折半。

武德八年十二月十八日。水部郎中姜行本。請於隴州開五節堰。引水通運。許之。

永徽元年。薛大鼎為滄州刺史。界內有無棣河。隋末填廢。大鼎奏開之。引魚鹽于海。百姓歌之曰。新河得通舟楫利。直達滄海魚鹽至。昔日徒行今騁駟。美哉薛公德滂被。

顯慶元年十月。苑面西監褚朗。請開底柱三門。鑿山架險。擬通陸運。於是發卒六千人鑿之。一月而功畢。後水漲引舟。竟不能進。

鹹亨三年。關中飢。監察御史王師順奏。請運晉絳州倉粟以贍之。上委以漕運。河渭之閒。舟楫相繼。置倉於渭南東。師順始之也。

大足元年六月九日。於東都立德坊南。穿新潭。安置諸州租船。

神龍三年。滄州刺史姜師度。於薊州之北漲水為溝。以備契丹奚之入寇。又約舊渠。傍海穿漕。號為平虜渠。以避海南。運糧者至今賴焉。

開元二年。河南尹李傑奏。汴州東有梁公堰。年久堰破。江淮漕運不通。傑奉發汴鄭丁夫以浚之。省功速就。公私深以為利。刻石水濱以紀其績。

九年五月二十五日敕。水運米揚擲。四五六七月。米一欠五合。三八月。米一欠四合。二九月米。一欠三合。正十十一月十二月。米一欠二合。並與納。

十五年正月十二日。令將作大匠范安及檢校鄭州河口斗門。先是。洛陽人劉宗器上言。請塞泛水舊汴河口。於下流滎澤界。開梁公堰。置斗門。以通淮汴。擢拜宗器左衛率府冑曹。至是。新渠填塞。行舟不通。貶宗器為循州安懷戍主。安及遂發河南府懷鄭汴滑衛三萬人。疏決開舊河口。旬日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