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唐會要卷八十七



二十年。京師谷價踴起。上召京兆尹裴耀卿。問以救人之術。耀卿奏曰。昔貞觀永徽之際。祿廩未廣。每歲轉運。不過二萬石便足。今國用漸廣。漕運數倍。猶不能支。從東都至陝。河路艱險。既用陸運。無由廣致。若能開漕運。變陸為水。則有所盈餘。動渝萬計。且江南租船。候水始進。吳人不便漕輓。由是所在停留。日月既淹。遂生竊盜。臣望於河口置一倉。納河東租米。便放船歸。從河口即分入河洛。官自僱船載運。至三門之東。置一倉。三門既屬水險。即於河岸開山。車運十數里。至三門之西。又置一倉。每運置倉。即搬下貯納水通即運。水細便止。自太原倉溯河入渭。更無停留。所省鉅萬。前漢都關中。年月稍久。及隋亦在京師。緣河皆有舊倉。所以國用常贍。上深然其言。至二十二年八月十四日。置河陰縣及河陰倉。河清縣置柏崖倉。三門東置集津倉。三門西置三門倉。開三門北山十八里。以避湍險。自江淮而溯鴻溝。悉納河陰倉。自河陰送納含嘉倉。又遞納太原倉。(所謂北運。)自太原倉浮渭。以實關中。其有侍中裴耀卿充江淮轉運使。以鄭州刺史崔希逸。河南少尹蕭炅為副。三年。凡運七百萬石。省腳三十萬貫。或說耀卿進所省腳錢。以表其功。答曰。此並公事。豈宜以小道邀名求寵也。河陰上倉。天寶後廢。至大曆四年。戶部尚書劉晏。奏置汴口倉。

二十六年十一月五日。潤州刺史齊澣奏。常州北界隔吳江。至瓜步江為限。每船渡繞瓜步江沙尾。紆迴六十里。多為風濤所損。臣請於京口埭下。直截渡江。二十里開伊婁河。二十五里即達揚子縣。無風水災。又減租腳錢。歲收利百億。又立伊婁埭。皆官收其課。迄今用之。

二十八年九月。魏州刺史盧暉開通濟渠。自石灰窠引流至州城西。都注魏橋。夾州制樓百餘間。以貯江淮之貨。

二十九年十一月。陝郡太守李齊物。鑿三門上路通流。便於漕運。開渠得古黎鏵三。於石下。皆有文曰平陸。遂改河北縣為平陸縣。至天寶元年正月二十五日。渠成放流。其年。陝郡太守韋堅奏。引灞滻二水開廣運潭於望春亭之東。自華陰永豐倉以通河渭廣運潭。渠既成。至二年三月二十六日敕。古之善政。貴於足食。欲求富國。必先利人。朕以關輔之間。尤資殷贍。比來轉輸。未免艱辛。故置此潭。以通漕運。萬世之利。一朝而成。其潭宜以廣運為名。

其年。京兆尹韓朝宗。分渭水入自金光門。置潭於西市之西街。以貯材木。

永泰二年七月十日。鑿運水渠。自京兆府直東至薦福寺東街。至北國子監正東。至於城東街正北。又過景風門延喜門。入於苑。闊八尺。深丈余。京兆尹黎乾奏。

貞元二年五月敕。漕運通流。國之大計。其河水每至春夏之時。多被兩岸田萊。盜開斗門。舟船停滯。職此之由。宜委汴宋等州觀察使。選清強官。專知分界勾當。其鄭州徐州泗州界。各仰刺史準此處分。仍令知汴州支遣院官計會勾當。

十五年二月。於?奏。移轉運汴州院於河陰。以汴州累遇兵亂。失散錢帛故也。

元和三年四月。增置河陰倉屋一百五十間。

十一年十二月。始置淮潁水運。楊子等諸院米。自淮陰溯流至壽州西四十里入潁口。又溯流至潁州沈丘界。五百里至於陳州項城。又泝流五百里。入於?河。又三百里輸於郾城。得米五十萬石。附之以茭一千五百萬束。計其功。省汴運七萬六千貫。

寶曆二年正月。鹽鐵使王播奏。揚州城內舊漕河水淺。舟船澀滯。轉輸不及期程。今從閶門外古七里港開河。向東屈曲。取禪智寺橋東通舊官河。計長一十九里。其功役所費。當使自方圓支遣。從之。

鹹通三年五月。南蠻陷交趾。征諸道兵赴嶺南。詔湖南水運自湘江入澪渠。並江西水運。以饋行營諸軍。湘澪溯運。功役艱難。軍屯廣州乏食。潤州人陳磻石詣闕上書。言江西湖南泝流。運糧不濟軍期。臣有奇計。以饋南軍。帝召見。因奏。臣弟聽思昔曾任雷州刺史。家人隨海船至福建往來。大船一隻。可致千石。自福建不一月至廣州。得船數十艘。便可致三五萬石。又引劉裕海路進軍破盧循故事。乃以磻石為鹽鐵巡官。往揚子縣專督海運。於是軍不闕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