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律疏議》故唐律疏議卷第三名例 凡一十條



註:若所枉重者,自從重。

【疏】議曰:謂誣告及出入之罪,重於比徒之法者,自從「反坐」等重法科之,不復仍準比徒之法。

若誣告道士、女官應還俗者,〔一0〕比徒一年;其應苦使者,十日比笞十;官司出入者,罪亦如之。

【疏】議曰:依格:「道士等輒著俗服者,還俗。」假有人告道士等輒著俗服,〔一一〕若實,並須還俗;既虛,反坐比徒一年。「其應苦使者,十日比笞十」,依格:「道士等有歷門教化者,百日苦使。」若實不教化,枉被誣告,反坐者誣告苦使十日比笞十,百日杖一百。「官司出入者」,謂應斷還俗及苦使,官司判放;或不應還俗及苦使,官司枉入:各依此反坐徒、杖之法,故云「亦如之」。失者,各從本法。

24 諸犯流應配者,三流俱役一年。本條稱加役流者,流三千里,役三年。役滿及會赦免役者,即於配處從戶口例。

【疏】議曰:犯流,若非官當、收贖、老疾之色,即是應配之人。三流遠近雖別,俱役一年為例。加役流者,本法既重,與常流理別,故流三千里,居役三年。〔一二〕

註:役滿及會赦免役者,即於配處從戶口例。

【疏】議曰:役滿一年及三年,或未滿會赦,即於配所從戶口例,課役同百姓。應選者〔一三〕,須滿六年,故令云:「流人至配所,六載以後聽仕。」反逆緣坐流及因反、逆免死配流,不在此例。即本犯不應流而特配流者,三載以後亦聽仕。

妻妾從之。

【疏】議曰:妻妾見已成者,並合從夫。依令:「犯流斷定,不得棄放妻妾。」

問曰:妻有「七出」及「義絕」之狀,合放以否?

答曰:犯「七出」者,夫若不放,於夫無罪。若犯流聽放,即假偽者多,依令不放,於理為允。犯「義絕」者,官遣離之,違法不離,合得徒罪。「義絕」者離之,「七出」者不放。

父祖子孫欲隨者,聽之。

【疏】議曰:曾、高以下,及玄孫以上,欲隨流人去者,聽之。

移鄉人家口,亦準此。

【疏】議曰:移鄉人,妻妾隨之,父祖子孫欲隨者聽,不得棄放妻妾,皆準流人,故云「亦準此」。

若流、移人身喪,家口雖經附籍,三年內願還者,放還;

【疏】議曰:籍謂三年一造,申送尚書省。流人若到配所三年,必經造籍,故云「雖經附籍」,三年內聽還。既稱「願還」,即不願還者聽住。

即造畜蠱毒家口,不在聽還之例。下條準此。

【疏】議曰:依本條:「造畜蠱毒,並同居家口雖會赦,猶流。」況此已至配所,故云「不在聽還之例」。

註:下條準此。

【疏】議曰:謂下條云:「流人逃者身死,所隨家口仍準上法聽還。」上有「下條準此」之語,下有「準上法」之文,家口合還及不合還,一準上條之義。

25 諸流配人在道會赦,計行程過限者,不得以赦原。謂從上道日總計,行程有違者。

【疏】議曰:「行程」,依令:「馬,日七十里;驢及步人,五十里;車,三十里。」其水程,江、河、餘水沿泝,程各不同。但車馬及步人同行,遲速不等者,並從遲者為限。

註:謂從上道日總計,行程有違者。

【疏】議曰:假有配流二千里,準步程合四十日,若未滿四十日會赦,不問已行遠近,並從赦原。從上道日總計,行程有違者,即不在赦限。

有故者,不用此律。

【疏】議曰:故謂病患、死亡及請糧之類。準令:「臨時應給假者及前有阻難,不可得行,聽除假。」故不入程限。故云「不用此律」。

若程內至配所者,亦從赦原。

【疏】議曰:假有人流二千里,合四十日程,四十日限前已至配所,而遇恩赦者,亦免。

逃亡者雖在程內,亦不在免限。即逃者身死,所隨家口仍準上法聽還。

【疏】議曰:行程之內逃亡,雖遇恩赦,不合放免。即逃者身死,所隨家口雖已附籍,三年內願還者,準上法聽還。

26 諸犯死罪非十惡,而祖父母、父母老疾應侍,家無期親成丁者,上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