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卷三十三 職官十五



○鄉官

周禮有鄉師、鄉老、鄉大夫之職,其任大矣。(鄉老管萬二千五百家。)次有州長、(二千五百家為州。)黨正、(五百家為黨。)族師、(百家為族,凡師者帥也。)閭胥、(二十五家為閭。凡胥者,有才智之稱。)鄙師、(五酇為鄙。)酇長、(四里為酇。)里宰、(五鄰為里。)鄰長、(五家為鄰。皆不命之士為之。)皆鄉里之官也。大凡各掌其鄉黨州里之政理雲。

秦制,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嗇夫、游徼。(風俗通曰:"有秩者,言其官裁有秩耳。嗇者,省也。夫,賦也。言當訊息百姓,均其賦役。")三老掌教化,嗇夫職聽訟,收賦稅,游徼徼循禁盜賊。

漢鄉、亭及官皆依秦制也。縣大率方百里,其人稠則減,稀則曠,鄉、亭亦如之。高后元年,初置孝悌力田二千石者一人,(特置孝悌力田官,而尊其秩,欲以勸厲天下,令敦行務本。)後廢。至文帝十二年,又置三老及孝悌、力田,無常員。平帝又置外大、閭師官。

後漢鄉官與漢同。有秩,郡所署,秩百石,(鄉戶五千則置有秩。)掌一鄉人。其鄉小者,縣置嗇夫一人。(後漢爰延字季平,為鄉嗇夫,仁化大行,民但聞嗇夫,不知郡縣也。)皆主知民善惡,為役先後,知民貧富,為賦多少,平其差品。三老掌教化,凡有孝子、順孫、貞女、義婦、讓財、救患及學士為民式者,皆扁表其門,以興善行。(又有鄉佐,屬鄉,主民收賦稅。)亭有亭長,(十里一亭,五里一郵,郵間相去二里半,司奸盜。亭長持二尺板以劾賊,索繩以收執賊。亭大舊名亭負,後改為長,或為亭父也。)主禁盜賊。(後漢陳寔字仲弓,為西門亭長。又仇覽為薄亭長,說在主簿篇。又先賢傳曰:"逄萌字子康,為縣亭長。時尉行過亭,萌候迎拜謁,既而擲盾嘆曰:"大丈夫安能為人役哉!"遂去之。至王莽時,萌解冠掛東都門而遁。)里有里魁,民有什伍,善惡以告。里魁掌一里百家,什主十家,伍主五家,以相檢察。民有善惡,以告監官。

晉縣五百戶以上皆置一鄉,三千戶以上置二鄉,五千戶以上置三鄉,萬戶以上置四鄉。鄉置嗇夫一人。縣率百戶置里吏一人。其土廣人稀,聽隨宜置里吏,限不得減五十戶。戶千以上置校官掾一人。縣皆置方略吏四人。

宋五家為伍,伍長主之;二伍為什,什長主之;什十為里,里魁主之;十里為亭,亭長主之;十亭為鄉,鄉有鄉佐、三老、有秩、嗇夫、游徼各一人,所職與秦漢同。

隋以周齊州郡縣職,自州都、郡正、縣正以下,皆州郡將、縣令所自調,用理時事。至開皇初,不知時事,宜謂之鄉官。官別置品,皆吏部除授,每歲考殿最。開皇十五年,罷州縣鄉官。

大唐凡百戶為一里,里置正一人;五里為一鄉,鄉置耆老一人。以耆年平謹者,縣補之,亦曰父老。貞觀九年,每鄉置長一人,佐二人,至十五年省。太極元年,初令老人年九十以上板授下州刺史,朱衣執象笏。八十以上板授上州司馬,綠衣執木笏。天寶七載,詔父老六十板授本縣丞,七十以上授縣令。三十里置一驛,(其非通途大路則曰館。)驛各有將,以州里富強之家主之,以待行李。(自至德之後,民貧不堪命,遂以官司掌焉。凡天下水陸驛一千五百八十七。)

○鎮戍關市官

隋鎮置將、副,戍置主、副,關市置令、丞。大唐因之,各有上中下三等。(關令,古官。戍主,晉宋之顯職。鎮將,後周之通班。今以其卑賤與隋制同,故舉隋而已。)

○致仕官

周制,大年七十致仕。

大唐令,諸職事官,七十聽致仕。五品以上上表,六品以下申省奏聞。諸文武選人,六品以下,有老病不堪公務、有勞考及勳績情願結階授散官者,依。其五品以上,籍年雖少,形容衰老者,亦聽致仕。開元五年十月敕,致仕官三品以上,並聽朝朔望。二十五年正月制,曾任五品以上清資官,以理去職者,所司具錄名奏;老病不堪釐務者,與致仕官。天寶九載三月敕,如聞六品以下致仕官,四載之後,準格並停。念其衰老,必藉安存,豈限高卑,而恩有差降。應六品以下致仕官,並終其餘年,仍永為式。

《通典》 唐·杜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