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卷三十八 職官二十



第九品 南台侍御史 左右二衛殿中將軍 東宮通事舍人 材官將軍 太子左右二衛率殿中將軍丞 嗣王府皇弟皇子之庶子府正參軍、版正參軍、行參軍、版行參軍 庶姓公府正參軍、版正參軍 蕃王府錄事記室中兵等參軍、版錄事記室中兵等參軍、功曹史、主簿、正參軍、版正參軍、行參軍、版行參軍 庶姓持節府錄事記室中兵等參軍、版錄事記室中兵等參軍、功曹史、主簿 庶姓荊河益廣衡青冀北兗北徐梁秦司南徐等州別駕中從事史揚州主簿、西曹及祭酒、議曹二從事 南徐州主簿、西曹及祭酒、議曹二從事 皇弟皇子諸州主簿、西曹 不滿五千戶以下縣令、相 皇弟皇子國常侍、侍郎 嗣王國郎中令、大農、中尉 嗣王國常侍 蕃王國郎中令、大農、中尉 開國中關外侯(爵)

右承梁制,而又置相國,位列丞相上,並及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馬、大將軍並以為贈官。定令尚書置五員,郎二十一員。其餘並遵梁制,為十八班。官數未詳。大抵其官唯論清濁,從濁得官微清,則勝於轉。自十二班以上,並詔授。表啟不稱姓。從十一班至九班,禮數復為一等。又流外有七班,此是寒微士人為之。從此班者,方得進登第一班。

後魏百官:(後魏官,初有九品及有從品。每一品之中,又有上中下三等之差。至孝文太和二十三年,改次職令,除其中等,而有上下二等,以為永制。其今所列者是也。)

第一品太師 太傅 太保 王(爵) 大司馬 大將軍 太尉 司徒 司空 開國郡公(爵)

從一品 儀同三司 開國縣公(爵) 都督中外諸軍事 諸開府 散公(爵)

第二品 太子太師、太傅、太保 特進 尚書令 驃騎、車騎將軍(二將軍加大者,位在都督中外之下。)衛將軍(加大者,位在太子太師上。) 四征將軍(加大者,位次衛大將軍。) 諸將軍加大者 左右光祿大夫 開國縣侯(爵)

從二品 尚書僕射(若並置者則左居上。) 中書監 司州牧 四鎮將軍(加大者,次衛將軍。) 中軍、鎮軍、撫軍將軍(三將軍加大者,四鎮同之。) 金紫光祿大夫 散侯(爵)

第三品 吏部尚書 四安將軍 中領軍、中護軍(二軍加將軍,則去中,位次撫軍。) 太常 光祿勛 衛尉 太子少師、少傅、少保 中書令 太子詹事 侍中 諸曹尚書 四平將軍太僕 廷尉 大鴻臚 宗正 大司農 太府 河南尹 上州刺史 秘書監 諸王師 銀青光祿大夫 前左右後將軍 左右衛將軍 開國縣伯(爵)

從三品 散騎常侍 四方中郎將 護匈奴羌戎夷蠻越中郎將 國子祭酒 御史中尉 大長秋卿 將作大匠 征虜將軍 二大二公長史 太子左右衛率 武衛將軍 冠軍將軍 護羌戎夷蠻越校尉 太中大夫 輔國將軍 中州刺史 龍驤將軍 散伯(爵)

第四品 二大二公司馬 太常、光祿、衛尉三少卿 尚書吏部郎中 給事黃門侍郎 太子中庶子 司空、皇子長史 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太府六少卿 中常侍 中尹 城門校尉 驍騎、游擊將軍 從一品將軍開府長史 司空、皇子司馬

以前上階

鎮遠、安遠、平遠、建義、建忠、建節、立義、立忠、立節、恢武、勇武、曜武、昭武等將軍 從第一品將軍開府司馬 通直散騎常侍 司從諮議參軍 中散大夫 下州刺史上郡太守、內史、相 開國縣子(爵)

從四品 中堅、中壘將軍 尚書左丞 二大二公諮議參軍 司州別駕從事史 第二品將軍始蕃王長史 太子家令、率更令、仆 中書侍郎 太子庶子 第二品將軍始蕃王司馬 前左右後軍將軍

以前上階

寧朔、建威、振威、奮威、揚威、廣威等將軍 諫議大夫 尚書右丞 司空、皇子諮議參軍事 司州治中從事史 左右中郎將 建武、振武、奮武、揚武、廣武將軍 從一品將軍開府諮議參軍事 散子(爵)

第五品 寧遠、鷹揚、折衝、揚烈等將軍 從二品將軍二蕃王長史 二大二公從事中郎 秘書丞 皇子友 國子博士 散騎侍郎 太子中舍人 員外散騎常侍 從二品將軍二蕃王司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