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卷三十二 職官十四



後魏、北齊為司州牧。

後周有司隸下大夫,掌五隸及徒者,捕盜賊囚執之事,屬大司寇。

隋初有雍州牧。後煬帝置司隸台,有大夫一人,掌諸巡察。薛道衡為司隸大夫,別駕二人,分察畿內,一人按東都,一人按京師。後又罷司隸台。(裴蘊為御史大夫,欲重己權,令虞世基奏罷司隸刺史以下官屬。)而留司隸從事之名,不為常員,臨時選京官清明者權攝以行。

大唐無司隸校尉,而有京畿採訪使,亦其職也。

○州牧刺史

黃帝立四監,以治萬國。

唐有九州。

舜置十二州,有牧。

夏為九州牧。

殷周八命曰牧。

秦置監察御史。

漢興省之。至惠帝三年,又遣御史監三輔郡,察詞訟,所察之事凡九條,監者二歲更之。常以十月奏事,十二月還監。其後諸州復置監察御史。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職,乃遣丞相史出刺並督監察御史。武帝元封元年,御史止不復監。至五年,乃置部刺史,掌奉詔六條察州,凡十二州焉。(漢制,刺史以六條問事,非條所問即不省。一條,強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強凌弱,以眾暴寡。二條,二千石不奉詔書,遵承典制,背公向私,旁詔守利,侵漁百姓,聚斂為奸。三條,二千石不恤疑獄,風厲殺人,怒則任刑,喜則任賞,煩擾刻暴,剝截黎元,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妖祥訛言。四條,二千石選署不平,苟阿所愛,蔽賢寵頑。五條,二千石子弟恃怙榮勢,請託所監。六條,二千石違公下比,阿附豪強,通行貨賂,割損正令。)居部九歲,舉為守相。成帝綏和元年,以為刺史位下大夫而臨二千石,輕重不相準,乃更為州牧,秩真二千石,位次九卿,九卿缺以高第補。(是時,何武與翟方進奏曰:"古選諸侯賢者以為州伯。今部刺史居牧伯之位,選第大吏,所薦位高至九卿,所惡立退,任重職大。春秋之義,用貴理賤,不以卑臨尊。刺史位下大夫,而臨二千石,輕重不相準。請罷刺史,更置州牧,以應古制。"奏可。)哀帝建平二年,復為刺史。(時朱博又奏曰:"漢家立置郡縣,部刺史奉使典州,督察郡國,吏人安寧。故事,居部九歲舉為守相,其有異材功效著者輒登擢。秩卑賞厚,鹹勸功樂進。今增秩為牧,以高第補九卿,其中材則苟自守而已,恐功效陵夷,奸宄不禁。臣請罷牧,置刺史如故。"奏可。)元壽二年,復為牧。(何武字君公,為揚州刺史,舉奏二千石吏必先露章,服罪者為虧除,免之而已,不復極法,九江太守戴聖行治多不法,前刺史以其大儒,多優容之。武使從事廉得其罪,聖懼,自免。後毀武於朝,武聞之,終不揚其惡。黃霸為揚州刺史,治有績,漢宣詔賜車蓋,特高一丈,別駕主簿車,緹油屏泥於軾前,以彰有德。)

後漢光武建武十八年,復為刺史。外十二州各一人,其一州屬司隸校尉。漢刺史乘傳周行郡國,無適所治,中興所治有定處。舊常以八月巡行所部,(常以秋分行部,郡國各遣一吏迎之界上。)錄囚徒,考殿最。(不稱職者為殿,其有能者為最。)初歲盡詣京都奏事,中興但因計吏,不復自詣京師。(建武十一年,初斷州牧自還奏事。)雖父母之喪,不得去職。(元嘉元年,初聽刺史二千石行三年服。延熹二年復斷之。)或謂州府為外台。(謝夷吾為荊州刺史,第五倫薦之曰:"尋功簡能,為外台之表;聽聲察實,為九伯之冠。")靈帝中平五年,改刺史,唯置牧。是時天下方亂,豪傑各欲據有州郡,而劉焉、劉虞並自九卿出領州牧,州牧之任,自此重矣。舊制,州牧奏二千石長吏不任位者,事皆先下三公,三公遣掾史按驗,然後黜退。光武即位,用法明察,不復委三府,故權歸舉刺之吏。(李膺為青州刺史,守令畏威明,聞風棄官。郭伋字細侯,再為并州,請州中雄俊以為師友,朝夕參政,分祿以養之。初行部到美稷,數百小兒騎竹馬迎送,問使君何日還,伋令別駕計日告之。及還入美稷,先期一日,伋即止野亭,須期乃往。又種暠字景伯,為梁州,被徵還。吏民詣闕,復留一年。遷漢陽太守,戎夷男女至界共相辭,十里不得乘車。又賈琮字孟堅,為交趾刺史,時州人反,琮到乃安。巷路歌曰:"賈父來晚,使我先反,今見清平,吏不敢飯。"遷冀州,舊典,傳車驂駕,垂赤帷裳,琮曰:"刺史當遠視聽,反自掩塞乎?"乃令褰之,百城聞風振悚。又,百里嵩為徐州刺史,州旱,傳車所經,甘雨必注。又,郭賀字喬卿,為荊州,百姓歌曰:"厥德仁明郭喬卿。"帝賜三公之服,去襜露冕,使百姓見之,以彰有德。又,周乘為交趾刺史,舉奏二郡穢濁太守,屬縣解印綬棄官者四十餘城。又,韋康代父為荊州,父出止傳,康入官,時人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