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卷三十二 職官十四



魏晉為刺史,任重者為使持節都督,輕者為持節,皆銅印墨綬,進賢兩梁冠,絳朝服;領兵者武冠。而晉罷司隸校尉,置司州,江左則揚州刺史。(魏賈逵字梁道,為荊河州刺史,逵曰:"州本監郡,謂察二千石以下。其狀皆言嚴能鷹揚有督察之才,不言安靜寬仁有愷悌之德也。"於是不如法者,皆奏免之。帝曰:"逵真刺史也,布告天下,當以荊河州為法。"當陽侯杜元凱為荊州,人號為杜父。舊水道惟沔漢達江陵千數百里。君乃開陽口,起夏水,導洪洞,達巴陵,徑近千餘里。南土美而謠曰:"後世無叛由杜翁,孰識智名與勇功。"又,吳隱之召為廣州,州界有貪泉,父老云:"飲此水使廉士變貪。"隱之先至水,酌而飲之,賦詩曰:"古人云此水,一飲重千金。若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自魏以來,庶姓為州而無將軍者,謂之腳踏車刺史。(庶姓謂非帝族。)凡腳踏車刺史,加督進一品,都督進二品,不論持節、假節。晉制,刺史三年一入奏。(甲午詔書曰:"刺史銜命,國之外台,其非所部而在境者,刺史並糾之。")

宋與魏同。

梁刺史受拜之明日,辭宮廟而行,皆持節。(梁蔡道恭字懷儉,出為使持節、右將軍、司州刺史。後魏圍司州,會道恭病篤,呼其兄弟及諸將曰:"以死固節,無令吾沒有遺恨。"令取所持節曰:"稟命出疆,憑此而已,既不還朝,欲與同逝,可與棺柩相隨也。"又何胤字子季,為建安太守,民不忍欺。伏臘放囚還家,及期而至。又,安成康王秀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諸軍事,雍州刺史,有疾,百姓商賈鹹為請命。既薨,四州人裂裳為白帽,哀哭送迎。又,夏侯亶字世龍,弟夔字季龍,並任荊河州刺史。州人歌曰:"我之有州,任仍夏侯,前兄後弟,布政優優。")

後魏天賜二年,又制,諸州置三刺史,皇室一人,異姓二人,比古之上中下三士也。郡置三太守,縣置三令長。孝文太和中,次職令。(具官品篇。上黨王天穆世襲并州刺史。又,李崇為并州,州舊多劫盜,崇乃村置一樓,樓懸一鼓,盜發則擊之,俄頃之間,聲布百里,遂多擒獲。諸州鼓樓自崇始。)自後魏、北齊,則司州曰牧。而北齊制州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有上中下之差,自上上州至下下州凡九等。

後周則雍州曰牧。而制刺史初除,奉辭之日,備列鹵簿。凡總管刺史則加使持節諸軍事,以此為常。及蘇綽為六條之制,初文帝秉魏政,令百官誦習,其牧守令長非通六條及計帳者,不得居官。(六條之制,其略曰:其一先治心,心不清淨則思慮妄生,見理不明,是以治民之要,在於清心而已。其二敦教化。其三盡地利。其四擢賢良。其五恤獄訟。其六均賦役。)靜帝大象元年,詔總管刺史及行兵者加持節,餘悉罷之。

隋雍州置牧。餘州並置刺史,亦同北齊九等之制。總管刺史加使持節。至開皇三年,罷郡,以州統縣。自是刺史之名存而職廢。(後雖有刺史,皆太守之互名,理一郡而已,非舊刺史之職。按魏置使持節,寵奉使官之任。隋氏廢郡,而以刺史牧人,既非使官,則合罷持節之稱。其時制置,不以名實相副為意,仍舊存之。後改為太守,亦復不省,所以使持節之名,及於邊遠小郡,乃不徵典故之失。)刺史、縣令,三年一遷。諸有兵處,則刺史帶軍事以統之。(煬帝乃別置都尉領兵,兵不屬郡。)十四年,改九等州縣為上、中、中下、下,凡四等。(劉仁恩為毛州刺史,治績號天下第一,擢拜刑部尚書。)煬帝大業初,復罷州置郡。為司隸台,大夫一人巡察畿內,(又有司隸刺史,房彥謙嘗為之。)其刺史十四人巡察畿外諸郡,亦有六條之制,(與漢六條不同。)從事四十人,副刺史巡察。每年二月乘軺巡郡縣,十月入奏。

大唐武德元年,罷郡置州,改太守為刺史,而雍州置牧。至神龍二年二月,分天下為十道,置巡察使二十人,(一道二人。)以左右台及內外官五品以下堅明清勁者為之。兼按郡縣,再期而代。至景雲二年,改置按察使,道各一人。開元十年省,十七年復置。二十二年,改置採訪處置使,(其有戎旅之地,即置節度使,仍各置印。天寶九年三月敕:"本置採訪使,令舉大綱,若大小必由,是一人兼理數郡。自今以後,採訪使但訪察善惡,舉其大綱,自餘郡務所有奏請,並委郡守,不須乾及。")治於所部之大郡。(至德之後,改採訪使為觀察,觀察皆並領都團練使。其僚屬隨事增置。分天下為四十餘道,大者十餘州,小者二三州,各因其山川區域為制。諸道增減不恆,使名沿革不一,舉其職例,則皆古之刺史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