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卷一百八之四 志第十三◎禮四之四



孝靜武定五年正月,齊獻武王薨,時秘凶問。六日,孝靜皇帝舉哀於太極東堂,服齊衰三月。及將窆,中練。齊文襄王請自發喪之月,帝使侍中陸子彰舉詔,三往敦喻,王固執,詔不許。乃從薨月。

太祖天賜三年十月,占授著作郎王宜弟造兵法。

高宗和平三年十二月,因歲除大儺之禮,遂耀兵示武。更為制,令步兵陳於南,騎士陳於北,各擊鐘鼓,以為節度。其步兵所衣,青赤黃黑別為部隊。盾槊矛戟相次周迴轉易,以相赴就。有飛龍騰蛇之變,為函箱魚鱗四門之陳,凡十餘法。跽起前卻,莫不應節。陳畢,南北二軍皆鳴鼓角,眾盡大噪。各令騎將六人去來挑戰,步兵更進退以相拒擊,南敗北捷,以為盛觀。自後踵以為常。

高祖太和十九年五月甲午,冠皇太子恂於廟。丙申,高祖臨光極堂,太子入見,帝親詔之。事在《恂傳》。六月,高祖臨光極堂,引見群官。詔"比冠子恂,禮有所闕,當思往失,更順將來。禮古今殊制,三代異章。近冠恂之禮有三失,一,朕與諸儒同誤,二,諸儒違朕,故令有三誤。今中原兆建,百禮惟新,而有此三失,殊以愧嘆。《春秋》,襄公將至衛,以同姓之國,問其季幾,而行冠禮。古者皆灌地降神,或有作樂以迎神。昨失作樂。至廟庭,朕以意而行拜禮,雖不得降神,於理猶差完。司馬彪雲,漢帝有四冠:一緇布,二進賢,三武弁,四通天冠。朕見《家語》《冠頌篇》,四加冠,公也。《家語》雖非正經,孔子之言與經何異。諸儒忽司馬彪《志》,致使天子之子,而行士冠禮,此朝廷之失。冠禮朕以為有賓,諸儒皆以為無賓,朕既從之,復令有失。孔所云'斐然成章',其斯之謂。"太子太傅穆亮等拜謝。高祖曰:"昔裴頠作冠儀,不知有四,裴頠尚不知,卿等復何愧。"

正光元年秋,肅宗加元服,時年十一。既冠,拜太廟,大赦改元。官有其注。

輿服之制,秦漢已降,損益可知矣。魏氏居百王之末,接分崩之後,典禮之用,故有闕焉。太祖世所制車輦,雖參采古式,多違舊章。今案而書之,以存一代之跡。

乘輿輦輅:龍輈十六,四衡,轂朱班,繡輪,有雕虬、文虎、盤螭之飾。龍首銜扼,鸞爵立衡,圓蓋華蟲,金雞樹羽,蛟龍游蘇。建太常十有二游,畫日月升龍。郊天祭廟則乘之。

乾象輦:羽葆,圓蓋華蟲,金雞樹羽,二十八宿,天階雲罕,山林雲氣、仙聖賢明、忠孝節義、游龍、飛鳳、朱雀、玄武、白虎、青龍、奇禽異獸可以為飾者皆亦圖焉。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助祭郊廟則乘之。

大樓輦:輈十二,加以玉飾,衡輪雕彩,與輦輅同,駕牛二十。

小樓輦:輈八,衡輪色數與大樓輦同,駕牛十二。天子、太皇太后、皇太后郊廟,亦乘之。

象輦:左右鳳凰,白馬,仙人前卻飛行,駕二象。羽葆旒蘇,龍旗旌旍麾,其飾與乾象同。太皇太后、皇太后助祭郊廟之副乘也。

馬輦、重級,其飾皆如之。繢漆直輈六,左右騑駕。天子籍田、小祀時,則乘之。

臥輦:其飾皆如之。丹漆,駕六馬。

游觀輦:其飾亦如之。駕馬十五匹,皆白馬朱髦尾。天子法駕行幸、巡狩、小祀時,則乘之。

七寶旃檀刻鏤輦:金薄隱起。

馬輦:天子三駕所乘,或為副乘。

緇漆蜀馬車:金薄華蟲隱起。

軺軒:駕駟,金銀隱起。出挽解合。

步挽:天子小駕游宴所乘,亦為副乘。

金根車:羽葆,旒,畫輈輪,華首,彩軒交落,左右騑。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助祭郊廟,籍田先蠶,則乘之。長公主、大貴、公主、封君、諸王妃皆得乘,但右騑而已。

太祖初,皇太子、皇子皆鸞輅立乘,畫輈龍首,朱輪繡轂,彩蓋朱裹,龍旌九游,畫雲楱。皇子封則賜之,皆駕駟。

又有軺車:緇漆,紫幰朱裹,駕一馬,為副乘。

公安車:緇漆,紫蓋朱裹,畫輈,朱雀、青龍、白虎,龍旗八游,駕三馬。軺車與王同。

候車:與公同。七游,紫蓋青里,駕二馬。副車亦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