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卷八十四 列傳儒林第七十二◎梁越 盧醜 張偉 梁祚 平恆 陳奇 常爽 劉獻之 張吾貴 劉蘭孫惠蔚 徐遵明 董徵 刁沖 盧景裕 李同軌 李業興



陳奇,字脩奇,河北人也,自雲晉涼州刺史驤之八世孫。祖刃,仕慕容垂。奇少孤,家貧,而奉母至孝。齠齔聰識,有夙成之美。性氣剛亮,與俗不群。愛玩經典,博通墳籍,常非馬融、鄭玄解經失旨,志在著述《五經》。始注《孝經》、《論語》,頗傳於世,為搢紳所稱。

與河間邢祐同召赴京。時秘書監游雅素聞其名,始頗好之,引入秘省,欲授以史職。後與奇論典誥及《詩書》,雅贊扶馬鄭。至於《易訟卦》天與水違行,雅曰:"自蔥嶺以西,水皆西流,推此而言,《易》之所及自蔥領以東耳。"奇曰:《易》理綿廣,包含宇宙。若如公言,自蔥領以西,豈東向望天哉?"奇執義非雅,每如此類,終不苟從。雅性護短,因以為嫌。嘗眾辱奇,或爾汝之,或指為小人。奇曰:"公身為君子,奇身且小人耳。"雅曰:"君言身且小人,君祖父是何人也?"奇曰:"祖,燕東部侯釐,"雅質奇曰:"侯釐何官也?"奇曰:"三皇不傳禮,官名豈同哉?故昔有雲師、火正、鳥師之名。以斯而言,世革則官異,時易則禮變。公為皇魏東宮內侍長,侍長竟何職也?"由是雅深憾之。先是敕以奇付雅,令銓補秘書,雅既惡之,遂不復敘用焉。

奇冗散數年,高允與奇仇溫古籍,嘉其遠致,稱奇通識。非凡學所窺。允微勸雅曰:"君朝望具瞻,何為與野儒辦簡牘章句?"雅謂允有私於奇,曰:"君寧黨小人也!"乃取奇所注《論語》、《孝經》焚於坑內。奇曰:"公貴人,不乏樵薪,何乃燃奇《論語》?"雅愈怒,因告京師後生不聽傳授。而奇無降志,亦評雅之失。雅制昭皇太后碑文,論後名字之美,比諭前魏之甄后。奇刺發其非,遂聞於上。詔下司徒檢對碑史事,乃郭后,雅有屈焉。

有人為謗書,多怨時之言,頗稱奇不得志。雅乃諷在事云:"此書言奇不遂,當是奇假人為之。如依律文,造謗書者皆及孥戮。"遂抵奇罪。時司徒、平原王陸麗知奇見枉,惜其才學,故得遷延經年,冀有寬宥。但執以獄成,竟致大戮,遂及其家。奇於《易》尤長。在獄嘗自筮卦,未及成,乃攬破而嘆曰:"吾不度來年冬季!"及奇受害,如其所占。

奇初被召,夜夢星墜壓腳,明而告人曰:"星則好風,星則好雨,夢星厭腳,必無善征。但時命峻切,不敢不赴耳。"奇妹適常氏,有子曰矯之。仕歷郡守。神龜中,上書陳時政所宜,言頗忠至,清河王懌稱美之。奇所注《論語》,矯之傳掌,未能行於世,其義多異鄭玄,往往與司徒崔浩同。

常爽,字仕明,河內溫人,魏太常卿林六世孫也。祖珍,苻堅南安太守,因世亂遂居涼州。父坦,乞伏世鎮遠將軍、大夏鎮將、顯美侯。爽少而聰敏,嚴正有志概,雖家人僮隸未嘗見其寬誕之容。篤志好學,博聞強識,明習緯候,《五經》百家多所研綜。州郡禮命皆不就。

世祖西征涼土,爽與兄仕國歸款軍門,世祖嘉之。賜仕國爵五品,顯美男;爽為六品,拜宣威將軍。是時戎車屢駕,征伐為事,貴遊子弟未遑學術,爽置館溫水之右,教授門徒七百餘人,京師學業,翕然復興。爽立訓甚有勸罰之科,弟子事之若嚴君焉。尚書左僕射元贊、平原太守司馬真安、著作郎程靈虬,皆是爽教所就,崔浩、高允並稱爽之嚴教,獎厲有方。允曰:"文翁柔勝,先生剛克,立教雖殊,成人一也。"其為通識嘆服如此。

因教授之暇,述《六經略注》,以廣製作,甚有條貫。其序曰:"《傳》稱:'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然則仁義者人之性也,經典者身之文也,皆以陶鑄神情,啟悟耳目,未有不由學而能成其器,不由習而能利其業。是故季路勇士也,服道以成忠烈之概;寧越庸夫也,講藝以全高尚之節。蓋所由者習也,所因者本也,本立而道生,身文而德備焉。昔者先王之訓天下也,莫不導以《詩書》,教以《禮樂》,移其風俗,和其人民。故恭儉莊敬而不煩者,教深於《禮》也;廣博易良而不奢者,教深於《樂》也;溫柔敦厚而不愚者,教深於《詩》也;疏通知遠而不誣者,教深於《書》也;潔靜精微而不賊者,教深於《易》也;屬辭比事而不亂者,教深於《春秋》也。夫《樂》以和神,《詩》以正言,《禮》以明體,《書》以廣聽,《春秋》以斷事,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而《易》為之源。故曰:"《易》不可見則乾坤其幾乎息矣。"由是言之,《六經》者先王之遺烈,聖人之盛事也。安可不游心寓目,習性文身哉!頃因暇日,屬意藝林,略撰所聞,討論其本,名曰《六經略注》以訓門徒焉。"其《略注》行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