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演義》第五十五回 唐孫晟奉使效忠 李景達喪師奔命


周軍始奏凱還城。
這次大戰,景達挑選精卒二萬人,自為前驅,留陳覺、邊鎬為後應。覺與鎬正要渡江,偏景達已經敗歸,精卒傷亡了一大半。惟趙匡胤兵只二千,能把唐兵二萬人驅殺過江,自然威名大震,駭倒淮南!為後來得國的預兆。
周主聞六合大捷,尚擬從揚州進兵,宰相范質等,叩馬力諫,大致謂兵疲食少,乞請迴鑾。周主尚未肯從,經質再三泣諫,才有歸意。可巧唐主又遣使上表,力請罷兵。大略說是:
 聖人有作,曾無先見之明,王祭弗供,果致後時之責。六龍電邁,萬騎雲屯,舉國震驚,群臣惴悚。遂馳下使,徑詣行宮,乞停薄伐之師,請預外臣之籍。天聽懸邈,聖問未回,由是繼飛密表,再遣行人,致江河羨海之心,指葵藿向陽之意。伏賜亮鑒,不盡所云!
周主得表,乃整備迴鑾。留李重進圍壽州,更派向訓權淮南節度使,兼充沿江招討使,韓令坤為副招討使,自往濠州巡閱各軍,再至渦口親視浮梁。適值唐舒州節度使馬希崇,率兄弟十七人奔周,獨不記楊氏么?周主命為右羽林統軍,隨駕北歸。並將唐使臣孫晟、鍾謨,及所獲馮延魯等,也一併帶回,且召趙匡胤父子還都。
匡胤留兵捍守六合,自領親兵入滁州,省父弘殷。弘殷病已少痊,乃奉父啟行。判官趙普,相偕隨歸。道過壽州,正值南寨指揮使李繼勳,被劉仁贍出兵襲破,所儲攻具,多遭焚掠,將士傷斃數百人。繼勳走入東寨,李重進在東寨中,僅能自保。軍士經此一挫,相率灰心,意欲請旨班師,幸趙匡胤馳入行營,助他一臂,代為搜乘補闕,修壘濟師,部署了十餘日,周軍復振。乃辭別重進,馳還大梁。
周主加封趙弘殷為檢校司徒,兼天水縣男,匡胤為定國軍節度使,兼殿前都指揮使。匡胤復薦普可大用,乃即令為定國軍節度推官。
忽由吳越王表奏常州軍情,說為唐燕王弘冀所敗,喪師萬計,周主不勝驚嘆。嗣又接到荊南奏表,代報朗州節度使王逵,為下所殺,軍士推立潭州節度周行逢為帥。周主又嘆息道:“吳越喪師,湖南又失去一支人馬,恐唐兵乘隙猖狂,仍須勞朕再出呢。”小子有詩詠周主榮道:
南征北討不辭勞,戰血何妨灑御袍!
五代史中爭一席,郭家養子本英豪。
究竟王逵何故被戕?下回再行補敘。
南唐非無忠臣,如司空孫晟,剛直不阿,頗勝大任,而乃為馮延己所排擠,令充國使。是明明欲借刀殺人,聊泄私忿而已。晟仗節至周,理直氣壯,而往諭劉仁贍數語,可質天地,寧死不辱君命,足為淮南生色。淮南有此忠臣而不能用,無怪其日削日危以底於亡也。李景達以唐主介弟,不堪一戰,尤為可鄙。親貴無一足恃,僅恃此妃黃儷白之文詞,欲乞周主罷兵,何其瞢歟!古謂有文事必有武備,武備不足,文言奚益!本編迭錄唐表,正以見虛文之無補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