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演義》第六十回 得遼關因病返蹕 殉周將禪位終篇


顯德六年六月,忽至彌留,急召范質等入受顧命,囑立梁王宗訓為太子,並命起用故人王著,委以相位。質等應諾,及退出宮門,互相竊議道:“翰林學士王著,日在醉鄉,怎堪為相,願彼此勿泄此言。”眾皆點頭會意。是夕周主竟病崩萬歲殿中,享年三十九歲。可憐這年華韶稚的新皇后,正位僅及匝旬,忽然遭此大故,叫她如何不哀,如何不哭!實屬可憐,後來還要可痛。還有梁王宗訓,年僅七歲,曉得甚么國事,眼見是寡婦孤兒,未易度日。
宰相范質等親受遺命,奉著七齡帝制,即位柩前。服紀月日,一依舊制,翰林學士兼判太常寺竇儼,追上先帝尊謚,為睿武孝文皇帝,廟號世宗。是年冬奉葬慶陵。總計五代十二君,要算周世宗最號英明,文武參用,賞罰不淆,並且知民疾苦,興利除害,所以在位五年有餘,武功卓著,文教誕敷,升遐以後,遠近哀慕。惟納李崇訓妻為皇后,夫婦一倫,不無遺議;縱本生父柴守禮殺人,父子一倫,亦留缺憾;就是因怒殺人,往往刑不當罪,未免有傷躁急。但瑕不腯瑜,得足抵失。可惜享年不永,齎志以終,遂使這寡婦孤兒,受制人手,一朝變起,宗社沈淪。這或是天數使然,非人力所可挽回呢!特加論斷。為周世宗生色。
閒話休表,且說周幼主宗訓嗣位,一切政事,均由宰相范質等主持,尊符氏為皇太后,恭上冊寶。朝右大臣,也有一番升遷,說不勝說。惟宋州節度使兼檢校太尉韓通,調任鄆州節度使,仍充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改許州節度使趙匡胤為宋州節度使,仍充殿前都點檢,兼檢校太傅。封晉國長公主張氏,即張永德妻。為大長公主,令駙馬都尉兼檢校太尉張永德,為許州節度使,進封開國公。所有范質、王溥、魏仁浦、吳延祚四人,均加公爵。僅敘數人升遷,均寓微意。
北面兵馬都部署韓令坤,奏敗遼騎五百人於霸州。周廷以國遇大喪,未暇用兵,但飭邊戍各將,慎守封疆,毋輕出師。遼主述律,本來是沈湎酒色,無志南侵,當關南各州失守時,他嘗語左右道:“燕南本中國地,今仍還中國,有甚么可惜呢?”可見後來遼兵入寇,實是故意訛傳。北漢主劉鈞,屢戰皆敗,亦不敢輕來生事。不過三國連界,彼此戍卒,未免齟齬,或至略有爭哄情事,自周廷遙諭靜守,邊境較安。都為後文返照。
好容易過了殘年,周廷仍未改元,沿稱顯德七年。正月朔日,幼主宗訓,未曾御殿,但由文武百僚,進表稱賀。驀然間接得鎮定急報,說是遼兵聯合北漢,大舉入寇,請速發大兵防邊。宰相范質等,亟入白符太后。符太后是年輕女流,安知軍事,一聽范質等處置。范質等派定殿前都點檢趙匡胤,會師北征,令副都點檢慕容延釗為前鋒,率兵先發。此外如高懷德、張令鐸、張光翰、趙彥徽等,陸續會齊,即禡纛興師,逐隊出都。匡胤亦陛辭而行。
京都下起了一種謠傳,謂將冊點檢為天子,市民多半避匿。究竟這種傳言,是由何人首倡,當時亦無從推究。廷臣中也有幾個聞知,總道是口說荒唐,不足憑信。那符太后及幼主宗訓,全然不聞此事。那知正月三日出兵,正月四日晚間,即由陳橋驛遞到警信,急得滿廷百官,都錯愕不知所為。原來趙匡胤到了陳橋,竟由都指揮高懷德,都押衙李處耘,掌書記趙普等,與匡胤弟匡義密商,推立點檢為天子。數人忙了一宵,已把將士運動妥當,便於正月四日黎明,齊至匡胤寢所,喧呼萬歲。匡胤聞聲驚覺,欠身徐起,當由匡義入室報聞。匡胤尚未肯承認,出諭將士,但見眾校已露刃環列,由高懷德捧入黃袍,披在匡胤身上。眾將校一律下拜,三呼萬歲。匡胤還要推辭,總有這番做作。偏眾人不由分說,竟將他扶掖上馬,迫令還汴。匡胤攬轡傳諭道:“汝等能從我命,方可還都。否則我不能為汝主!”眾皆聽令。匡胤乃與約法三條,一是不得驚犯太后母子,二是不得欺凌公卿大夫,三是不得侵掠朝市府庫。經大眾齊聲答應,然後肅隊入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