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初,太平公主用事,武攸暨屢邀請堅,堅不許。又以妻岑羲女弟,固辭機密,轉太子詹事,曰:"吾非求高,逃禍耳。"羲敗,不染於惡,出為絳州刺史。數外徙,久乃遷秘書監、左散騎常侍。

玄宗改麗正書院為集賢院,以堅充學士,副張說知院事。帝大酺集賢,幔舍在百司上,說令揭大榜以侈其寵,堅見,遽命撤之,曰:"君子烏取多尚人!"從上泰山,以參定儀典,加光祿大夫。堅於典故多所諳識,凡七當撰次高選。卒,年七十餘,帝悼惜,遣使就吊,贈太子少保,謚曰文。

齊聃姑為太宗充容,仲為高宗婕妤,皆明圖史,議者以堅父子如漢班氏。

子嶠,字巨山。開元中為駕部員外郎、集賢院直學士,遷中書舍人、內供奉、河南尹。封慈源縣公。父子相次為學士,自祖及孫,三世為中書舍人。

沈伯儀,湖州吳興人。武后時,為太子右諭德。

初,太常少卿韋萬石議明堂大享事,上言:"鄭玄說祀五天帝,王肅謂祀五行帝。《貞觀禮》從玄,至《顯慶禮》祀昊天上帝,乾封詔書祀五天帝兼祀昊天,上元詔書從《貞觀禮》,儀鳳初詔祀事一用周制。今應何樂?"高宗乃詔尚書省集諸儒議,未能定。於是大享參用《貞觀》、《顯慶》二禮。

垂拱元年,成均助教孔玄義奏:"嚴父莫大配天,天於萬物為最大,推父偶天,孝之大,尊之極也。《易》稱'先王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上帝,天也。昊天之祭,宜祖、考並配,請以太宗、高宗配上帝於圓丘,神堯皇帝配感帝南郊。《祭法》:'祖文王,宗武王。'祖,始也;宗,尊也。一名而有二義。《經》稱'宗祀文王',文王當祖而雲宗,包武王以言也。知明堂以祖、考配,與二經合。"伯儀曰:"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夏後氏禘黃帝而郊鯀,祖顓頊而宗禹;殷人禘嚳而郊冥,祖契而宗湯;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鄭玄曰:'禘、郊、祖、宗,皆配食也。祭昊天圓丘曰禘,祭上帝南郊曰郊,祭五帝、五神明堂曰祖、宗。'此為最詳。虞夏退顓頊郊嚳,殷舍契郊冥,去取違舛,惟周得禮之序,至明堂始兩配焉。文王上配五帝,武王下配五神,別父子也。《經》曰:'嚴父莫大於配天。'又曰:'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不言嚴武王以配天,則武王雖在明堂,未齊於配,雖同祭而終為一主也。緯曰:'后稷為天地主,文王為五帝宗。'若一神而兩祭之,則薦獻數瀆,此神無二主也。貞觀、永徽禮實專配,由顯慶後始兼尊焉。今請以高祖配圓丘、方澤,太宗配南北郊,高宗配五天帝。"鳳閣舍人元萬頃、范履冰等議:"今禮昊天上帝等五祀,鹹奉高祖、太宗兼配,以申孝也。《詩昊天》章'二後受之',《易》'薦上帝,配祖、考',有兼配義。高祖、太宗既先配五祀,當如舊。請奉高宗歷配焉。"自是郊、丘,三帝並配雲。

伯儀歷國子祭酒、修文館學士,卒。

路敬淳,貝州臨清人。父文逸,遇隋季大亂,闔門死於盜。文逸遁免,流離辛苦,自傷家多難,閉口不食,行者哀其窮,強飲食之,更負以行,乃得脫。貞觀末,官申州司馬。

敬淳少力學,足不履門。居親喪,倚廬不出者三年。服除,號慟入門,形容癯毀,妻不之識。後擢進士第。天授中,再遷太子司議郎兼修國史、崇賢館學士。數受詔纂輯慶恤儀典,武后稱之。尤明姓系,自魏、晉以降,推本其來,皆有條序,著《姓略》、《衣冠系錄》等百餘篇。後坐綦連耀交通,下獄死。神龍初,贈秘書少監。

弟敬潛,少與敬淳齊名,歷懷州錄事參軍,亦坐耀事系獄,免死。後為遂安令。先是,令多死,敬潛欲辭,妻曰:"君不死獄而得全,非生死有命邪?"從之。到官,有梟嘯其屏,鼠數十走於前,左右驅之,擁杖而號,敬潛不為懼。久之,遷衛令,位中書舍人。

唐初,姓譜學唯敬淳名家。其後柳沖、韋述、蕭穎士、孔至各有撰次,然皆本之路氏。

王元感,濮州鄄城人。擢明經高第,調博城丞。紀王慎為兗州都督,厚加禮,敕其子東平王續往受業。天授中,稍遷左衛率府錄事,兼直弘文館。武后時,已郊,遂享明堂,封嵩山,詔與韋叔夏等草儀具,眾推其練洽。轉四門博士,仍直弘文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