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年雖老,讀書不廢夜。所撰《書糾謬》、《春秋振滯》、《禮繩愆》等凡數十百篇,長安時上之,丐官筆楮寫藏秘書。有詔兩館學士、成均博士議可否。祝欽明、郭山惲、李憲等本章句家,見元感詆先儒同異,不懌,數沮詰其言,元感緣罅申釋,竟不詘。魏知古見其書,嘆曰:"《五經》指南也。"而徐堅、劉知幾、張思敬等惜其異聞,每為助理,聯疏薦之,遂下詔褒美,以為儒宗。拜太子司議郎兼崇賢館學士。中宗以東宮官屬,加朝散大夫,卒。

元感初著論三年之喪以三十有六月,譏詆諸儒。鳳閣舍人張柬之破其說曰:"三年之喪,二十五月,由古則然。《春秋》僖公三十三年十二月'乙巳,公薨',文公二年冬'公子遂如齊納幣'。左氏曰:'禮也。'杜預謂:'僖喪終是年十一月,納幣在十二月。故謂之禮。'《公羊傳》:'納幣不書,此何以書?譏。何以譏?三年之內不圖婚。'何休曰:'僖以十二月薨,未終二十五月,故譏雲。'杜預推歷乙巳乃在十一月,《經》書十二月為誤。文公元年四月,葬僖公。《傳》曰:'緩。'夫諸侯之葬五月,若十二月薨,五月不得雲緩,則十一月明甚。然二家所競,乃一月,非一歲,則二十五月,其一驗也。《書》稱成湯既沒,太甲元年曰:'惟元祀,十有二月,伊尹祀於先王,奉嗣王祇見厥祖。'孔安國曰:'湯以元年十一月崩。'此則明年祥,又明年大祥,故下言'惟三祀,十有二月朔,尹以冕服,奉嗣王歸於亳'。是十一月服除而冕。《顧命》:'四月哉生魄,王不懌。翌日乙丑,王崩。丁卯,命作冊度。越七日癸酉,伯相命士須材。'則成王崩至康王麻冕黼裳凡十日,康王始見廟。明湯崩在十一月。比殯訖,以十二月祗見其祖。《顧命》見廟訖'諸侯出廟門俟',《伊訓》言'祗見厥祖,侯甸群後鹹在',則崩及見廟,周因於殷也,非元年前復有一歲,此二十五月之二驗。《禮》:'三年之喪,二十五月而畢,哀痛未盡,然而以是為斷者,送死有已,服生有節。'又曰:'期而小祥,食菜果;又期而大祥,有醯醬;中月而禫,食酒肉。'又曰:'再期之喪,三年;期之喪,二年;九月、七月之喪,三時;五月之喪,二時;三月之喪,一時。'此二十五月之三驗。《儀禮》:'期而小祥,又期而大祥,中月而禫,是月也,吉祭。'此二十五月之四驗。《書》、《春秋》、《禮》皆周公、尼父所定,敢問此可為法否?昔鄭玄以中月而禫者,內容一月,自喪至禫,凡二十七月。今既用之,而二十五月初無疑論。大抵子於親喪,有終身之痛,創巨者日久,痛深者愈遲,何歲月而止乎?故練而慨然,悲慕未盡,而踴擗之情差未;祥而廓然,哀傷已除,而孤藐之懷更劇。此情之所致,寧外飾哉?故先王立其中制,使情文兩稱,是以祥則縞帶素紕,禫則無不佩。夫去衰麻,襲錦縠,行道之人皆不忍,直為節之以禮,叵如之何。故仲由不能過制為姊服,孔鯉不能過期哭母,彼詎不懷?畏名教之嚴也。"當世謂柬之言不詭聖人,而元感論遂廢。

王紹宗,字承烈,梁左民尚書銓曾孫。系本琅邪,徙江都雲。少貧俠,嗜學,工草隸,客居僧坊,寫書取庸自給,凡三十年。庸足給一月即止,不取贏,人雖厚償,輒拒不受。

徐敬業起兵,聞其行,以幣劫之,稱疾篤。復令唐之奇強遣,不肯赴,敬業怒,將殺之,之奇曰:"彼人望也,殺之沮士心,不可。"由是免。事平,大總管李孝逸表其節,武后召赴東都,謁殿中,褒慰良厚,擢太子文學。累進秘書少監,使侍皇太子。紹宗雅修飾,當時公卿莫不慕悅其風,張易之兄弟亦頗結納。易之誅,坐廢,卒於家。

嘗與人書曰:"鄙夫書無工者,特由水墨之積習耳。常精心率意、虛神靜思以取之。吳中陸大夫常以余比虞君,以不臨寫故也。聞虞被中畫腹,與余正同。"虞,即世南也。

紹宗兄玄宗,隱嵩山,號太和先生,傳黃老術。

彭景直,瀛州河間人。中宗景龍末,為太常博士。時獻、昭、乾三陵皆日祭,景直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