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卷七十九 列傳第四



俄兼統嶺南何履光、黔中趙國珍、南陽魯炅三節度使事。時炅戰數屈,詔貶為果毅,以來瑱代之。巨奏:"炅若能存孤城,功足補過,則何以處之?"帝曰:"卿隨所處置。"巨至內鄉,賊將畢思琛解圍走,遂趣南陽,貶炅白衣從軍,其暮,稱詔復職。

京師平,拜留守,兼御史大夫。明年,拜太子少師,兼河南尹、東畿採訪使。征乘牛之出入市者,斥所得佐用度,然稍自盜沒。其妃即張皇后從女弟,內不睦。巨選府縣官備使令,妃亦引蒲博少年分黨招貨賄,橈政事。宗正卿李遵素私張,發巨贓事,貶遂州刺史。會段子璋反,道遂州,巨倉卒不知所出,即迎謁,為子璋所殺。

子則之,嗜學,年五十餘,尚執經太學,嗣曹王皋薦之。貞元二年,繇睦王府長史遷左金吾衛大將軍。坐與從甥竇申善,貶昭州司馬。

道孝王元慶,始王漢,後徙陳,出為趙州刺史。貞觀十年,徙王,授豫州刺史,累實封千戶。時諸王奉給薄於帝子,至數寠乏,大臣莫敢言。十八年,黃門侍郎褚遂良為太宗從容言之,不能行。高宗時,歷滑州刺史,以治績聞,數蒙褒賜。遷徐、沁、衛三州刺史。事母謹,及喪,請躬修墳墓,詔不聽。薨,贈司徒、益州都督,陪葬獻陵。

九子,誘為嗣,王臨淮,為澧州刺史,坐贓削爵。更以次子詢之子微嗣,終宗正卿。子煉嗣,廣德中,亦至宗正卿。

鄧康王元裕,貞觀五年始王鄶,十一年徙王。始王及徙,皆與譙、魏、許、密四王同封。累實封至千二百戶。

好學,善談名理,與典簽盧照鄰為布衣交。五為州刺史,遷兗州都督。薨,贈司徒、益州大都督,陪葬獻陵。無子,以江王子廣平公炅嗣。薨,子孝先嗣,開元中,為冠軍大將軍。

舒王元名,始王譙,後徙王。高祖之在大安宮,太宗晨夕使尚宮問起居,元名才十歲,保媼言:"尚宮有品當拜。"元名曰:"此帝侍婢耳,何拜為?"太宗壯之,曰:"真吾弟也!"及長,矜嚴疏財,未嘗問家人生業。歷五州刺史,實封至千戶。

子豫章王亶,洛江州,有美政。高宗以元名善訓子,手詔褒美。又欲授元名大州,辭曰:"臣忝屬籍,豈以州郡為仕進資邪?"治石州二十年,數游山林,有高蹈意。垂拱中,徙鄭州,境接東畿,諸王貴戚為刺史者縱家人暴百姓,元名至,一革之,為治廉威。進加司空。

武后時,亶為丘神勣所構,系詔獄死,元名坐遷利州,尋被殺。神龍初,詔復官爵,贈司徒。時少子鄅國公昭已卒,乃以亶子津嗣,開元中,為左威衛將軍。薨,子萬嗣。薨,子藻嗣。

魯王靈夔,篤學,善草隸,通音律。初王魏,後王燕,為幽州都督。已而徙王,實封至千戶。頻歷五州刺史,遷太子太師。垂拱元年,徙相州,坐與越王謀起兵,流振州,自殺。

子詵,為清河王,早夭。藹為范陽王,知越王必敗,白髮其謀,得不誅。歷右散騎常侍,為酷吏所害。神龍初,悉追復王爵,以藹子道堅嗣。

道堅方嚴有禮法,閨門肅如也。七為州刺史,遷國子祭酒。開元中,選授汴州刺史、河南道採訪使。州據水陸都會,前後刺史多瀆利,唯道堅以清毅稱。入為宗正卿。薨,贈禮部尚書。子宇嗣,從玄宗至蜀,為右金吾將軍。寶應初,皇太子子封魯王,更封宇為嗣鄒王。弟道邃封戴國公,恭默自守,以修山東婚姻故事,數任清職,終尚書右丞。

江安王元祥,始王許,後徙王,四為州刺史,實封至千戶。性庸遴,所至營財產無厭。時滕、蔣、虢三王皆貪暴,得其府官者惡之不願行,故時語曰:"寧向儋、崖、振、白,不事江、滕、蔣、虢。"元祥魁大,帶十圍,食兼數人。韓、虢、魏亦鴻偉,然不逮也。薨,贈司徒、并州大都督,陪葬獻陵。

七子,晫為永嘉王,有禽獸行,誅死;皎為武陽王,餘皆爵公,武后時,多及誅。皎子叢,以幼流死嶺表,葬南安,人號其冢為"天孫墓"。中宗立,以從子欽嗣王,又以皎封絕,更取弟子繼宗嗣,既而以郡王不襲,降澧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