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卷三十九 志第二十九



雲州雲中郡,下都督府。貞觀十四年自朔州北定襄城徙治定襄縣。永淳元年為默啜所破,徙其民於朔州。開元十八年復置。土貢:犛牛尾、雕羽。戶三千一百六十九,口七千九百三十。縣一:(有雲中、樓煩二守捉;城東有牛皮關。)雲中。(中。本馬邑郡雲內之恆安鎮。武德六年置北恆州,七年廢。貞觀十四年復置,曰定襄縣。永淳元年廢。開元十八年復置,更名。有陰山道、青坡道,皆出兵路。)

朔州馬邑郡,下。本治善陽,建中中,節度使馬燧徙治馬邑,後復故治。土貢:白雕羽、豹尾、甘草。戶五千四百九十三,口二萬四千五百三十三。縣二:善陽,(中。武德四年省常寧縣入焉。)馬邑。(中。開元五年析善陽於大同軍城置。)

蔚州興唐郡,下。本安邊郡。隋雁門郡之靈丘、上谷郡之飛狐縣地。唐初沒突厥。武德六年置州,並置靈丘、飛狐二縣,僑治陽曲。七年僑治繁畤。八年僑治秀容故北恆州城。貞觀五年破突厥,復故地,還治靈丘。開元初徙治安邊。至德二載更郡名,復故治。土貢:熊鞹、豹尾、松實。戶五千五十二,口二萬九百五十八。縣三:(東北有橫野軍。乾元元年徙天成軍合之,而廢橫野軍,西有清塞軍,本清塞守捉城,貞元十五年置。)靈丘,(中。有直谷關;其北有孔嶺關,有太安鎮。)飛狐,(中。初僑治易州之遂城,遙隸蔚州,貞觀五年復故地。有三河銅冶,有錢官。)興唐。(中。本安邊,開元十二年置,治橫野軍,至德二載更名。)

武州。(闕。)領縣一:文德。

新州。(闕。)領縣四:永興,礬山,龍門,懷安。

潞州上黨郡,大都督府。土貢:貲布、人、石蜜、墨。戶六萬八千三百九十一,口三十八萬八千六百六十一。縣十:(有府一,曰戡黎。)上黨,(望。有啟聖宮,本飛龍,玄宗故第,開元十一年置,後又更名。有瑞閣,有五龍山、馬駒山。)壺關,(上。武德四年析上黨置。)長子,(緊。)屯留,(上。有三嵕山。)潞城,(上。天祐二年更曰潞子。)襄垣,(上。武德元年以襄垣、黎城、涉、銅鞮、鄉置韓州,貞觀十七年州廢,縣皆來屬。東有井谷故關。)黎城,(上。天祐二年更曰黎亭。有銅山;東有壺口故關。)涉,(中。有鐵。)銅鞮,(上。武德三年析置甲水縣,隸韓州,九年省。永徽六年隸沁州。顯慶四年來屬。)武鄉。(中。本鄉,武后更名武鄉,神龍元年復故名,尋又曰武鄉。北有昂車關。)

澤州高平郡,上。本長平郡,治濩澤,武德八年徙治端氏,貞觀元年徙治晉城,天寶元年更郡名。土貢:人、石英、野雞。戶二萬七千八百二十二,口十五萬七千九十。縣六:(有府五,曰丹川、永固、安平、沁水、白澗。)晉城,(上。本丹川,武德元年置建州。三年析丹川置晉城以隸之。六年州廢,隸蓋州,徙蓋州來治。九年省丹川、蓋城入晉城。貞觀元年州廢,以晉城、高平、陵川來屬。天祐二年更曰丹川。南有天井關,一名太行關。)端氏,(中。有隗山。)陵川,(中。)陽城,(中。本濩澤,天寶元年更名,天祐二年更曰濩澤。有銅,有錫,有鐵。)沁水,(中。)高平。(上。本隋長平郡,武德元年曰蓋州,領高平、丹川、陵川三縣,並析置蓋城縣以隸之。有泫水,一曰丹水,貞元元年,令明濟引入城,號甘泉;有省冤谷,本殺谷,玄宗幸潞州,過之,因更名;北有長平關。)

右河東採訪使,治蒲州。

河北道,蓋古幽、冀二州之境,漢河內、魏、渤海、清河、平原、常山、上谷、涿、漁陽、右北平、遼西、真定、中山、信都、河間、廣陽等郡國,又參有東郡、河東、上黨、鉅鹿之地。孟、懷、澶、衛及魏、博、相之南境為娵訾分,邢、洺、惠、貝、冀、深、趙、鎮、定及魏、博、相之北境為大梁分,滄、景、德為玄枵分,瀛、莫、幽、易、涿、平、媯、檀、薊、營、安東為析木津分。為州二十九,都護府一,縣百七十四。其名山:林慮、白鹿、封龍、井陘、碣石、常岳。其大川:漳、淇、呼陀。厥賦:絲、絹、綿。厥貢:羅、綾、紬、紗、鳳翮葦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