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卷三十九 志第二十九



德州平原郡,上。土貢:絹、綾。戶八萬三千二百一十一,口六十五萬九千八百五十五。縣六:安德,(緊。)長河,(上。東南有張公故關。)平原,(上。大和二年隸齊州,三年來屬。)平昌,(上。貞觀十七年省般縣入焉,大和二年隸齊州,三年來屬。有馬頰河,久視元年開,號"新河"。)將陵,(望。)安陵,(望。景福元年隸景州,尋復來屬。)

定州博陵郡,上。本高陽郡,天寶元年更名。土貢:羅、紬、細綾、瑞綾、兩窠綾、獨窠綾、二包綾、熟線綾。戶七萬八千九十,口四十九萬六千六百七十六。縣十:(有義武軍,建中四年置。西有北平軍,開元中置。)安喜,(緊。本鮮虞,武德四年更名。)義豐,(緊。萬歲通天二年以拒契丹更名立節,神龍元年復故名。)北平,(上。萬歲通天二年以拒契丹更名徇忠,神龍元年復故名。西北有安陽故關。)望都,(上。武德四年置。)曲陽,(上。本恆陽,元和十五年更名,是年,又更恆岳曰鎮岳,有岳祠。)陘邑,(中。本隋昌,武德四年曰唐昌,天寶元年更名。)唐,(上。有銅,有鐵;西北有八度故關、倒馬故關,北有委粟故關。)新樂,(中。東南二十里有木刀溝,有民木刀居溝傍,因名之。)無極,(上。"無"本作"毋",萬歲通天二年更。有無極山。景福二年,節度使王處存以縣及深澤表置祁州。)深澤。(中。)

易州上谷郡,上。土貢:紬、綿、墨。戶四萬四千二百三十,口二十五萬八千七百七十九。縣六:(有府九,曰遂城、安義、脩武、德行、新安、古亭、武遂、長樂、龍水。有高陽軍。)易,(上。)容城,(上。本遒。武德五年,以容城及幽州之固安、歸義置北義州。貞觀元年州廢,縣還故屬。聖歷二年以拒契丹更名全忠,神龍三年復故名,天寶元年又更名。)遂城,(上。)淶水,(上。)滿城,(中。本永樂,天寶元年更名。有郎山。有永清軍,貞元十五年置。)五回。(中下。開元二十三年析易置,並置樓亭、板城二縣。天寶後省。)

幽州范陽郡,大都督府。本涿郡,天寶元年更名。土貢:綾、綿、絹、角弓、人、栗。戶六萬七千二百四十三,口三十七萬一千三百一十二。縣九:(有府十四,曰呂平、涿城、德聞、潞城、樂上、清化、洪源、良鄉、開福、政和、停驂、柘河、良杜、鹹寧。城內有經略軍,又有納降軍,本納降守捉城,故丁零川也。西南有安塞軍,有赫連城。有宗王、乾澗、殄寇三鎮城,召堆、車坊、蒿城、河旁四戍。)薊,(望。天寶元年析置廣寧縣,三載省。有鐵;有故隋臨朔宮。)幽都,(望。本薊縣地。隋於營州之境汝羅故城置遼西郡,以處粟末靺鞨降人。武德元年曰燕州,領縣三:遼西、瀘河、懷遠。土貢:豹尾。是年,省滬河。六年自營州遷於幽州城中,以首領世襲刺史。貞觀元年省懷遠。開元二十五年徙治幽州北桃谷山。天寶元年曰歸德郡。戶二千四十五,口萬一千六百三。建中二年為朱滔所滅,因廢為縣。)廣平,(上。天寶元年析薊置,三載省,至德後復置。)潞,(上。武德二年自無終徙漁陽郡於此,置玄州,領潞、漁陽,並置臨溝縣。貞觀元年州廢,省臨溝、無終,以潞、漁陽來屬。)武清,(上。本雍奴,天寶元年更名。)永清,(緊。本武隆,如意元年析安次置,景雲元年曰會昌,天寶元年更名。)安次,(上。)良鄉,(望。聖曆元年曰固節,神龍元年復故名,有大防山。)昌平。(望。北十五里有軍都陘;西北三十五里有納款關,即居庸故關,亦謂之軍都關;其北有防禦軍,古夏陽川也;有狼山。)

涿州,上。大曆四年,節度使朱希彩表析幽州之范陽、歸義、固安置。縣五:范陽,(望。本涿,武德七年更名。)歸義,(上。武德五年置,貞觀元年省,八年復置。景雲二年隸鄚州,是年,還隸幽州。)固安,(上。)新昌,(上。大曆四年析固安置。)新城。(上。大和六年以故督亢地置。)

瀛州河間郡,上。土貢:絹。戶九萬八千一十八,口六十六萬三千一百七十一。縣五:河間,(望。武德五年置武垣縣,貞觀元年省入焉。西北百里有長豐渠,二十一年,刺史朱潭開。又西南五里有長豐渠,開元二十五年,刺史盧暉自東城、平舒引滹沱東入淇通漕,溉田五百餘頃。)高陽,(上。武德四年以高陽、鄚、博野、清苑置滿州。五年以博野、清苑隸蠡州。貞觀元年州廢,以鄚、高陽來屬。)平舒,(上。)束城,(上。)景城。(上。本隸滄州,武德四年來屬,貞觀元年隸滄州,大曆七年復舊。後隸景州,尋又來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