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三十九



彥伯事寡嫂謹,撫諸侄同己子。秉筆累朝,後來翕然慕仿。晚為文稍強澀,然當時不及也。

始,武后時,大獄興,王公卿士以語言為酷吏所引,死徙不可計。彥伯著《樞機論》以謂:"言者,德之柄,行之主,志之端,身之文也。君子之樞機,動則物應,得失之見也。可以濟身,亦以覆身,否泰榮辱一系之。能審思而應,精慮而動,擇其交以後談,則悔吝何由而生?怨惡何由而至?如此乃可以言也。"以為戒世雲。

蘇味道,趙州欒城人。九歲能屬辭,與里人李嶠俱以文翰顯,時號"蘇李"。逮冠,州舉進士,中第。累調鹹陽尉。吏部侍郎裴行儉才之,會征突厥,引管書記。裴居道為左金吾衛將軍,倩味道作章,攬筆而具,閒徹清密,當時盛傳。

延載中,以鳳閣舍人檢校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歲余為真。證聖元年,與張錫俱坐法系司刑獄。錫雖下吏,氣象自如,味道獨席地飯蔬,為危惴可憐者。武后聞,放錫嶺南,才降味道集州刺史。召為天官侍郎。聖歷初,復以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三品。更葬其親,有詔州縣治喪事。味道因役庸過程,遂侵毀鄉人墓田,蕭至忠劾之,貶坊州刺史。遷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張易之敗,坐黨附,貶眉州刺史。復還益州長史,未就道卒,年五十八,贈冀州刺史。

味道練台閣故事,善占奏。然其為相,特具位,未嘗有所發明,脂韋自營而已。常謂人曰:"決事不欲明白,誤則有悔,摸稜持兩端可也。"故世號"摸稜手"。性友愛。其弟味元,味元嘗請託不遂,因慢折之,味道怡然不屑。所論著行於時。

豆盧欽望,雍州萬年人。祖寬,隋文帝外孫,為梁泉令。高祖定關中,與郡守蕭瑀率豪姓進款。擢累殿中監。子懷讓,尚萬春公主。詔寬用魏太和詔,去"豆"姓,著"盧"。貞觀中,遷禮部尚書、左衛大將軍,芮國公。卒,贈特進、并州都督,陪葬昭陵,謚曰定。復其舊姓。

欽望累官越州都督、司賓卿。長壽二年,拜內史,封芮國公。李昭德被罪,有司劾奏欽望阿順昭德不執正,附臣罔君,貶趙州刺史。入為司府卿,遷秋官尚書。中宗還東宮,拜太子宮尹。進文昌右相、同鳳閣鸞台三品。罷為太子賓客。帝復位,擢尚書左僕射、平章軍國重事。欽望居宰相積十餘年,方易之、三思等怙勢宣烝,窺間王室,戮忠戚,觖冀非常,不能有所裁抑,獨謹身諄諄自全。進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安國相王府長史。卒,年八十,贈司空、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謚曰元。

武后時,宰相又有史務滋、崔元綜、周允元,略可述者附左方。

史務滋,宣州溧陽人。累吏勞,遷司賓卿,進拜納言。後革命,詔務滋等十人分行天下。雅州刺史劉行實兄弟為侍御史來子珣誣其反,詔務滋與來俊臣雜治,俊臣言務滋與囚善,掩其反狀,後命俊臣並治,遂自殺。

崔元綜,鄭州新鄭人。祖君肅,武德中為黃門侍郎、鴻臚卿。元綜,天授初以鸞台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性恪慎,坐政事堂,束帶,終日不休偃,尤護細概。外若謹厚,而中刻薄。每受制鞫獄,必澡垢索疵,不入死不肯止,人畏鄙之。未幾,坐事流振州,搢紳為慶。會赦還,除監察御史。遷蒲州刺史,致仕。善攝生,年九十餘卒。

周允元字汝良,豫州安城人。自右肅政御史中丞,拜檢校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武后宴宰相,詔陳書傳善言,允元曰:"恥其君不如堯、舜。"武三思劾奏語指斥,後曰:"聞其言足以誡,安得為過?"卒,贈貝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