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一百四十九·列傳第四十六



二年,拜江浙行省參政政事,尋召還,拜侍御史。延佑元年,省臣奏:“比奉詔漢人參政用儒者,趙世延其人也。”帝曰:“世延誠可用,然雍古氏非漢人,其署宜居右。”遂入之中書,參知政事。明年,遷御史中丞。詔省臣自平章以下,送之官。其禮前所末有,由是為權臣所忌,乃假皇太后,命出延延為雲南行省右丞。陛辭,帝特命留之。三年,右丞相帖木迭兒罷。未逾月,復起為太子太師,世延劾其罪惡十有三,詔奪其官。復遷翰林學士承旨,兼御史中丞,世延固辭,乃解中丞。五年,進光祿大夫、昭文館學士,守大都留守,乞補外,拜四川行省平章政事,世延議即旦慶路立屯田。得江津、巴縣閒田七百八十三頃,摘軍千二百人墾之,歲和粟萬一千七百石。

仁宗崩,帖木迭兒復居相位,銳意報復,屬其黨何志道,誘世延從弟胥益兒哈忽誣告世延。逮世延置對,中途遇赦。世延以疾抵荊門,留就醫。帖木迭兀遣使錄至京師,復使人諷世延啖以美名,令告引同時劾己者。世延不聽,乃坐以違詔書不敬,又謀害宰相,當外極刑。帝以事在赦前,不允。帖木迭兒更以它事白帝系之,刑曹逼令自裁,世延不為動。逾年,胥益兒哈忽亡去,中書左丞相拜住屢言世延亡辜,命出獄養疾。先是,帝獵北涼亭,顧謂侍臣曰:“趙世延,先帝所尊禮,而帖木迭兒妄入其罪,數請誅之,此殆報私怨耳,朕豈能從之。”侍臣皆即頭稱萬歲。帖木迭兒在上京,聞世延出獄,索省牘視之,怒曰:“此左丞相罔上所為也。”事聞,帝語之曰:“此朕意耳。”未幾,帖木迭兒死,事乃釋。世延僑於金陵。

泰定元年,召還,除集賢大學士。明年,出為江南行台御史中丞。四年,入朝,復為御史中丞,又遷中書右丞。詔:趙世延頃為權奸所誣,中書宜遍移天下,昭雪其辜,仍加翰林學士承旨、游標大夫。經筵開,兼知經筵事。又加同知樞密院事。

泰定帝崩,燕鐵木兒迎文宗於江陵,使世延分典機務。文宗即位,世延仍以仍史中丞兼翰林學士承旨,以疾乞歸田裡,詔不允。用中丞崔彧故事,加平章政事,居前職。天曆二年正月,復除江甫行台御史中丞,行次濟州,三月,改集賢大學士,六月,又加奎章閣大不士,八月,拜中書平章政事。冬,世延至京,固辭,不允。詔以世延年高多疾,許乘小車入內。至順元年,詔世延與虞集等纂修《經世大典》,世延屢乞解中書政務,專意纂修。帝曰:“老臣如卿者無幾,退之言,後勿復陳。”四月,仍加翰林學士承旨,封魯國公。六月,燕鐵木兒言:“向有旨,惟許臣及伯顏兼領三職,今趙世延以平章政事兼翰林學士承旨、奎章閣大學士。”引疾以辭,帝曰:“朕重老成人,其令世延仍視事中書,果病,不領銓選可也。”七月,監察御史葛明誠言:“世延年逾七十,智忠衰耗,固位苟容,無補於事,請斥歸田裡。”詔中書議之。燕鐵木兒言:“世延以年屢乞致仕,臣等以聞敕”世延舊人,宜在中書。御史之言,不知前旨也。”帝曰:“御史言,世延固難任中書,其仍以翰、奎章之職任之。”是年,世延乃乞病歸,養於金陵之茅山。二年,改封涼國公。

元統二年,詔賜世延錢四萬緡。至元元年,仍除奎章閣大學土、翰林學士承旨、中書平章政事、魯國公。明年五月,至大都,十一月卒,年七十有七。至正二年,贈世忠執法佐運翊亮功臣、太保、金紫光祿大夫、上柱國,追封魯國公,諡文忠。世延嘗較定律令,匯次《風憲宏綱》行於世。

五子,野峻台,次月魯,江浙行省理問官;次伯忽,夔州路總管,天國初囊加台據蜀叛,死於難,贈推忠秉義效節功臣、資善大夫、中書右丞、上護軍,追封蜀郡公,謚忠愍。

野峻台,由四川行省左右司郎中、西行合監察御史、河西廉訪副使,轉黃州路總管。湖廣既陷,朝廷察其材,擢四川行省參知政事,命與平章吱住討喊。咬住軍五千,分銳卒八百,使野峻台為前驅。賊方據巴東縣,攻拔之。是時,歸、峽等州皆方賊所守,野峻台破賊江上,斬溺無算。歸、峽平,又進拔枝江、松滋兩縣,乘勝趨江陵。賊出陣清水門,鏖戰至夕,賊退入城。黎明,賊出戰,咬住止軍百步外,先大陷陣,賊飛槍剌野峻台,殺之。事聞,贈榮祿大夫、陝西行省平章政事、柱國,追封涼國公,謚忠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