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一百八十八·列傳第八十五



鳴每以敢言被上知,嘗入內,值大風雪,帝謂御史大夫塔察兒曰:“高學士年老,後有大政,就問可也。”賜太官酒肉慰勞之。九年,遷吏禮部尚書。十一年,病卒,年六十六,諡文獻。著有《河東集》五十卷。

三子:易訓、書訓、詩訓,俱中名。書訓,官應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誥廉國史院編修。

王思廉,字仲常,真定獲鹿人。幼師太原元好問,既冠張德輝宣撫河東,辟掌書記,謝病歸。至元十年,董文忠薦於世祖,帝問文忠曰:“汝何由知其賢?”對曰;“鄉人之善者稱之。”遂召見,授符寶局掌書。十三年,姚樞舉為昭文館待制,遷奉訓大夫、符寶局直長。

十四年,改翰林待制,嘗進讀《通鑑》,至唐太宗有殺魏徵語,及長孫皇后進諫事,帝命內官引至皇后閣,講之,後曰:“是誠有益。爾宜擇善言進講,勿以瀆辭煩上聽也。”每侍讀,帝命御史大夫玉速帖木兒、太師月赤察兒、御史中丞撒里蠻、翰林學士承旨掇立察等,鹹聽受焉。帝嘗御延春閣,大賚群臣,命十人為列為進,思廉在衛士之列,帝責董文忠曰:“思廉儒臣,豈宜列衛士中!”

十八年,進典瑞少監。十九年,帝幸白海,時千戶王著矯殺奸臣阿合馬於大都,辭連樞密副使張易。帝召思廉至行殿,屏左右,問曰:“張易反,若知之乎?”對曰:“未詳。”帝曰:“反已,何未詳也?”思廉徐奏曰:“僭號改元謂之反,亡人他國謂之叛,群聚山林賊害民物謂之亂,張易之事,臣實不知。”帝曰:“朕自位以來,如李璮之不臣,豈以我若漢高祖、趙太祖,遽陟帝位者乎?”思廉曰:“陛下神聖天縱,前代之君不足比也。”帝嘆曰:“朕往者,有問於竇默,其應如響。蓋心口不相違故不思而得,朕今有問汝,能然乎?且張易所為,張文廉知之否?思廉曰:“文謙不知。”帝曰:“何以明之?”對曰:“二人不相能,臣故料其不知。”因此文謙獲免。

二十年,遷太監。裕宗居東宮,思廉進曰:“殿下府中宜建學官,令左右近侍皆親正學,必能裨輔明德。”裕宗然之。裕宗買甲第賜思廉,思廉固辭。二十三年,改嘉議大夫、同知大都留守,兼少府監事。乃顏叛,帝親征,思廉謂留守段貞曰:“藩王反側,地大故也,漢晁錯削地之策,實為良圖,盍為上言之。”貞白其事於帝,帝曰:“汝何能出是言?”貞以思廉對,帝嘉之。二十九年,遷正義大夫、樞密院判官。

成宗即位,遷中奉大夫、翰林學士,仍樞密院判官,以病歸。三年,起為工部尚書,拜征東行省參知政事。七年,總管大名路。八年,如為集賢學士。十一年,授正奉大夫、太子賓客。

仁宗即位,以翰林學士承旨、資善大夫致仕。延祐七年卒,年八十三歲。贈翰林學士承旨、資德大夫、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右丞、上護軍,追封恆山郡公,諡文恭。

初思廉官符寶局,有荊玩恆與思廉齊名,世祖嘗謂荊、王二人,可為司符寶者師表雲。

玩恆,字文紀,趙州寧晉人。少從李冶受學。張文謙薦為興文署校理,千符寶局直長,擢典瑞監丞,遷少監。世祖以符寶國之重器,擇儒臣慎密者掌之,得玩恆,以為稱職。故玩恆在典瑞監十三年,不遷他官。

後出為淮東道提刑按察使,改肅政廉訪使。時徹里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玩恆奏言:“奸臣桑哥倚勢弄權,眾皆懾伏,獨近侍徹里不避雷霆之怒,言於陛下,卒使奸臣伏辜。臣素知其人,進退不苟,有大臣蹇諤之風,宜置於朝廷,使獻可替否,弼成大業。”時世祖已不豫,遂召還徹里侍醫藥。成宗即位,改遼東道肅政廉訪使,致仕,卒。謚端敏。子訥,右衛屯田千戶。

馬紹,字子卿,濟州金鄉人。從上黨張播學。丞相安童奏言,宜得儒士講經史,以資見聞。平章政事張啟元以紹應詔,授左右司都事,出知單州,民刻石頌德。至元十年,僉山東東西道提刑按察司事。益都寧海飢,紹發粟賑之。十三年,移僉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司事,未行,屬江淮甫定,選官撫治,遷同知和州路總管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