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五十七·志第二十四



山東東西道肅政廉訪司。秩正三品。廉訪使二員。正三品。副使二員,正四品。僉事四員,正五品、經歷一員,從七品。知事一員,正八品。照磨兼管勾一員。正九品。置司濟南路。至元六年置,初為提刑按察司。十三年,以省並衙門,罷按察司。十四年復置。山北東西道、河東山西道、陝西四川道、燕南河北道並同。十六年,各道按察司增副使、僉事各一員。二十七年,增僉事二員。二十八年,改肅政廉訪司。諸道並同。

河東山西道肅政廉訪司。廉訪使三員,副使二員,僉事四員,經歷一員,知事一員,照磨兼管勾一員。置司冀寧路。至元六年,置河東陝西道。八年,分為河東山西道、陝西四川道。

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司。廉訪使二員,副使二員,僉事四員,經歷、知事、照磨兼管勾各一員。置司真走路。至元十二年置。

江北河南道肅政廉訪司,廉訪使二員副使二員,僉事四員,經歷、知事、照磨兼管勾各一員。置司汴梁路。至元七年置。

山南江北道肅政廉訪司。廉訪使二員,副使二員,僉事四員,經歷、知事、照磨兼管勾各一員。置司中興路。至元十四年置,初隸江南行御史台。二十三年,撥隸內台。

淮西江北道肅政廉訪司。廉訪使二員,副使二員,僉事四員,經歷、知事、照磨兼管勾各一員。置司盧州路。十四年置,初隸江南行御史台。二十三年,撥隸內台。

江北淮東道肅政廉訪司。廉訪使二員,副使二員,僉事四員,經歷、知事、照磨兼勾各一員。置司揚州路。至元十四年置,初隸江南行合。二十三年,撥隸內台。

江北淮東道肅政廉訪司。廉訪使二員,副使二員,僉事四員,經歷、知事、照磨兼管勾各一員。置司揚州路。至元十四年置,初隸江南行合。二十三年,拔隸內台。

山北遼東道肅政廉訪司。廉訪使二員,副使二員,僉事四員,經歷、知事、照磨兼管勾各一員。置司大寧路。至元六年置,初為山北東西道。八年,改山北遼東道。二十年,以女真之地置海西遼東道。二十五年罷。

江南諸道行御史台。至元十四年,定行御史台合行條劃:一彈劾行中書省、宣慰司及以諸官奸非,磨刷案牘,行省、宣慰司委行合監察,其餘官府委提刑按察司。一,察到諸職官髒罪追問是實,若罪至停罷,咨台聞奏。一,諸官司刑名違錯、賦役不均、戶口流亡、擅科差發及侵欺盜用、移易錯貸官錢,一切不公等事,並仰糾察。一,大兵渡江以來,不無搔動,今已撫定,宜安本業,仰各處王官每歲勸課,如無成效者糾察。一,邊境有聲息,不即申報者,糾察。一,隨處鎮戍若約束不嚴,甲仗不整,或管軍官受賄放軍離役,並虛申逃亡、冒私代替及私使販運或作佃戶,一切不公,並仰糾察。一,管軍官不約束軍人,致令掠賣歸附人口,或誘良為驅,一切搔擾百姓者糾察。一,諸色官吏,私使系官船隻諸物者糾察。一,管軍官申報軍功不實者糾察。一,官吏權豪占據山林川澤之利,及恐喝小民、侵奪田宅諸物者糾察。一,諸官員占使軍民者糾察。一,守土田火禁不產者糾察。一,管屯營田官不為用心措置者糾察。一,把軍官起補逃亡軍人,搔擾軍戶,致軍前不得實用者,糾察。一,枉被囚禁及不合拷訊之人,並從初不應受理之事糾祭。一,罪囚稱冤,按驗得實開坐事因行移元問官,即行改正。一,朝遷政令,承受官司稽緩不行,或已行而不復檢舉,致有弛廢者糾察。一,蝗蝻生髮,不即打捕申報,及報災不實者,糾察。一,監臨官知所部有犯法,不舉劾者,減罪人罪五等糾彈之。官知而不舉劾者,亦減罪人罪五等。一,鞠罪囚連職官同問,不得專委本廳人等推問,違者糾察。一,諸罪囚乾連人不關利害,及雖正犯而罪輕者,召保聽候,毋致非理死損,違者糾察。一,刑名詞訟,若審聽不明,及擬斷不當或受財故,有出入者,糾察。一司獄司直隸本合,非官府不得私置牢獄。一,諸承追取合審重囚及應照刷文卷漏報者,糾察。一,諸訴訟人如有冤抑,經行中書省理斷不當者,仰糾察。一,各處官員為治有方,即聽保舉,其有貪暴蠹政害民及老病不稱職者,並行糾察。一,諸公事行下所屬,而有枉錯,若承受官司再申,不從不報者,糾察。一,提刑按察司任滿,行台考按,以官政肅清、民無冤滯為稱職,以苛細生事、暗於大體、所按不實為不稱職,皆咨台呈省。一,抗訴不實或訴訟咆哮陵忽者,並行斷罪。一,凡可興利除害及一切不便於民,必當更張者,咨台呈省聞奏。其餘該載不盡、應合糾彈事,理比附己降條劃斟酌就便施行。大夫一員,中丞二員,侍御史二員,治書侍御史二員,經歷一員,都事二員,照磨一員,架閣庫管勾一員,承發管勾兼獄丞一員,品秩同內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