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五十七·志第二十四



至元十四年,置江南行御史台於揚州。二十一年,徙杭州。二十二年二月,徙江州。五月,復徙杭州,罷,以其所屬隸御史台。未幾,復置於杭州。二十三年,又徙於建康。初置大夫、中丞、侍御史、治書侍御史各一員,統淮東、淮西、湖北、浙東、浙西、江東、江西、湖南八道。十五年,增江南湖北、嶺南廣西、福建廣東三道。二十二年,以淮東、淮西、山南三道撥隸內含。二十四年,復隸行台。三十年,增海北海南一道。大德元年,定為江南諸道行御史台,監江浙、江西、湖廣三省,統江東、江兩、浙東、浙西、湖南、湖北、廣東、廣西、福建、海南十道。至正十六年,移行台於紹興,增河南道廉訪司。二十二年,權置山北道廉訪司於惠州。二十三年,復置濟南道廉訪司。二十五年,置河東廉訪司於冀寧。

察院。至元十四年,置監察御史十員。二十三年,增蒙古御史十四員。按本紀十五年,增設御史四員。廿年,增蒙古御史六員。二十三年增色目御史,員數與志不合,末詳孰是。又增漢人御史四員。定置御史二十八員。

江東建康道肅政廉訪司。廉訪使二員,副使二員,僉事四員,經歷、知事、照磨兼管勾各一員。置司寧國路。至元十四年置。

西湖東道肅政廉訪司。廉訪使二員,副使二員,僉事四員,經歷、知事、照磨兼管勾各一員。置司龍興路。至元十四年置。至正二十五年,置分台台於福建。

江南浙西道肅政廉訪司。廉訪使二員,副使二員,僉事四員,經歷、知事、照磨兼管勾各一員。置司坑州路。至元十四年置。

浙東海右道肅政廉訪司。廉訪使二員,副使二員,僉事四員,經歷、知事、照磨兼管勾各一員。置司婺州路。至元十四年置。

江南湖北道肅政廉訪司。廉訪使二員,副使二員,僉事四員,經歷、知事、照磨兼管勾各一員。置司武昌路。至元十五年置。

嶺北湖南道肅政廉訪司。廉訪使二員,副使二員,僉事四員,經歷、知事、照磨兼管勾各一員。置司天臨路。至元十四年置。

嶺南廣西道肅政廉訪司。廉訪使一員,副使二員,僉事二員,經歷、知事、照磨兼管勾各一員。置司靜江路。至元十五年置。

海北廣東道肅政廉訪司。廉訪使二員,副使二員,僉事二員,經歷、知事、照磨各一員。置司廣州路,初為廣東道。至元二十年,改海北廣東道。

海北海南肅政廉訪司。廉訪使二員,副使二員,僉事二員,經歷、知事各一員。置司雷州路。至元三十年置。

福建閩海道肅政廉訪司。廉訪使二員,副使二員,僉事四員,經歷、知事、照磨兼管勾各一員。置司福州路。至元十五年,置福建廣東道。二十年,改福建閩海道。

陝西諸道行御史台。大夫一員,御史中丞二員,侍御史二員,治書侍御史二員,經歷一員,都事二員,照磨一員,架閣庫管勾一員,承發司管勾兼獄丞一員。至元初,置河西諸道行御史台。二十年罷。二十七年,置雲南諸路行御史台,設台官四員。二十九年,罷雲南行合,徙於四川。三十年,復立雲南行台。大德元年,移雲南行台於京兆,為陝西諸道行台。延佑元年罷。二年復置,統漢中、隴北、四川、雲南四道。至元十五年,復立提刑按察司於畏兀兒,其初置及省罷年分均不可考。

察院。監察御史二十員。

陝西漢中道肅政廉訪司。廉訪使二員,副使三員,僉事四員,經歷、知事、照磨兼管勾各一員,置司鳳翔府。至元八年,置陝西四川道。後改陝西漢中道。

河西隴北肅政廉訪司。廉訪使二員,副使二員,僉事四員,經歷、知事、照磨兼管勾各一員。置司甘州路。初為鞏昌道,後改中興道。至元二十年,改河西隴北道。至元十一年,改西夏中興道為隴右河西道。二十四年省。

西蜀四川道肅政廉訪司。廉訪使二員,副使手員,僉事四員,經歷、知事、照磨兼管勾各一員。置司成部路。至元十九年置。本紀作十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