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六十五·志第三十二



二十二年,凡選取升轉匠官資格,元定品給員數,提舉司二千戶之上者,無之。一千戶之上,提舉從五品,同提舉正七品,副提舉正八品。五百戶之上、一千戶之下,提舉正六品,同提舉從七品,副提舉從八品。使副,三百戶之上,局使正七品,副使正八品。一百戶之上,局使從七品,副使從八品。一百戶之下,院長一員,比同務院,例不入流品。工部議:“三百戶之上局副從八,一百戶之上局副正九,遇有闕,於一百戶之下院長內選充。院長一百二十月升正九,正九兩考升從八,從八三考、正八兩考,俱升從七。如正八有闕,別無資品相應人員,於已授從八匠官內選注,通曆九十月,升從七。從七三考升正七,正七兩考升從六。從七三考、正六兩考,俱升從五。為所轄司屬無從六,名闕,如已歷正七兩考,擬升加從六散官,止於正七匠官內遷轉,九十月升從五。如正六匠官有闕,於已授從六散官人員內進注,通曆九十月升從五。從五三考擬升正五,別無正五匠官,名闕,升加正五散官,止於從五匠官內遷轉。如歷仕年深,至日斟酌定奪。至元十二年以前受宣敕省札人員,依管民官例,擬準已受資品。十三年以後受宣敕省札人員,若有超升越等者,驗實歷俸月定擬,合得資品上例存一等遷用。管匠官遇有闕員去處,如無資品相應之人,擬於雜職資品相應到進人內銓用。凡中原、江淮匠官,正從五品子從九品匠官內蔭敘,六品、七品子於院長內敘用。以匠官無從九品,闕,擬正從五品子應蔭者,於正九匠官內銓注,任回,理等從九月日。”

二十三年,詔:“管匠官,其造作有好務虧少,勿令遷轉。”

二十四年,部言:“管匠衙門首領官,宜於本衙門內選委知會造作相應人員區用,勿令遷轉,合依舊例,從本部於常選內進差相應人員掌管案牘,任滿交代遷敘。”

凡諸王分地與所受湯沐邑,得自舉其人,以名聞朝廷,而後授其職。至元二年,詔以各投下總管府長官不遷外,其所屬州縣長官,於本投下分到城邑內遷轉。

四年,省準:“應給印官員,若受宜命及諸王令旨,或投下官員批札、省府樞密院制府左右部札付者,驗戶紿印。”

五年,詔:“凡投下官,必須用蒙古人員。”

六年,以隨路見伍並各投下創差達魯花赤內,多女直、契丹、漢人,除回回、畏吾兒、乃蠻、唐兀同蒙古例許敘用,其餘擬合革罷,曾歷仕者,於管民官內敘用。

省臣奏:“江南諸王分地長官,己令如例遷轉,其間若有兼管軍鎮守為達魯花赤者,一體代之,似為不宜。合令於投下長官之上署字,一同蒞事。”

三十年,各投下州縣長官,三年一次給由互相遷轉,如無可遷轉,依例給由申呈省部,仍牒廉訪司體訪。

大德元年,諸投下達奮花赤從七以下者,依例類選。

皇慶二年,詔:“各投下分地城邑長官,其常選所用者,居眾人之上,投下所委者為添設,其常選內路府州及各縣內減一員。”

延祐三年,昭:“有姓漢人達魯花赤,追奪宣敕。”各投下有闕用人,自於其投下內選用,不許冒用常選內人。

凡壕寨官:至元十九年,省部擬:“都水監併入本部,其壕寨官比依各部奏差出身。”大德二年。擬考滿除從九品。”

凡獲盜賞官,大德五年,詔:“獲強盜五人,與一官。捕盜官及應捕人,本境失盜而獲他境盜者,聽功過相補。獲強盜過五人,捕盜官減一資,至十五人升一等,應捕人與一官,不在論賞之列。”

凡控鶴傘子:至元二十二年,擬:“控鶴受省札,保充御前傘子者,除充抉衛都直指揮使司鈐轄,官進義副尉。”

二十八年,控鶴提控受敕進義副尉、管控鶴百戶,及一考,擬元除散官從八,職事正九,於從八內遷注。

元貞元年,控鶴提控奉旨充速古兒赤一年,受省札充御前傘子,歷三百三十二月,詔於從六品內遷用。大德六年,控鶴百戶。部議於巡檢內任用。其離役百戶人等擬從八品,傘子從七品。延祐三年,控鶴百戶歷兩考之上,擬於正九品遷用。